備審資料占比50% 公平性打問號

中國時報【(得勝者文教主任劉駿豪口述 林志成整理)】 今年大學「個人申請」使用學測科目至多4科,由於同分者眾,許多校系通過一階篩選的考生暴增,二階甄試變成決勝負關鍵。但不少校系二階甄試只看考生提供的備審資料,此項目占總成績50%以上,我很懷疑校系如何以備審資料成績分出考生高下? 過去大學校系「個人申請」使用學測至多5科成績的時候,通過一階篩選的人在預期內,因此即使二階甄試只審查備審資料,對考生的影響有限。但今年至多使用4科,導致許多校系通過一階篩選的人爆大量,如果二階甄試又只看備審資料,沒有面試或小筆試,問題就產生了。 今年台大機械系、成大機械系、化工系、交大電機系、清大資工系、中興電機系、材料系、中正化工系、機械系等,二階甄試時都只計備審資料成績,這部分占總成績的50%以上,另外50%則是看學測成績。 如果考生備審資料贏別人3分多,經過換算,就可以抵學測成績輸別人的2級分。備審資料在個人申請占這麼大的比重,但其實,許多考生不是自己寫的,或是自傳、讀書計畫如何打分數,都會讓外界質疑。 我認為,「個人申請」使用學測科目5選4後,二階甄試不能僅審查備審資料,而是要搭配面試或是小筆試來進行。否則,各校系就要清楚告訴大眾,他們在備審資料的評分標準是什麼,讓考生可以充分準備,才不會落榜了仍然覺得冤枉。 12年國教課綱8月1日上路,今年入學的高中生,每學期要將修課狀況、學科成績及多元學習表現(含語言檢定、科展作品或競賽成績)上傳至網路,形成學習歷程檔案,這是他們未來升大學的重要依據。 但我要說的是,未來學習歷程檔案和現行備審資料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就是大學校系怎麼去評分,如果公正性遭外界質疑,可預期這個制度推動起來會很辛苦、也無法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