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用海智慧、重建舟船技藝 「復振航海文化力」啟動海洋DNA

為縮短國人在意識上與海洋的距離,海洋委員會今年推動為期四年以「船」為載體、「出航」為核心架構的「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期藉由傳承用海智慧、重建舟船技藝、提升航海能力及串連特色進海文化等策略,以展覽、出版、實作等方式,重拾並新創與海共生的航海技藝與用海智能。

↑圖說:罾仔船,木船團隊正進行測繪,未來將複造(圖片來源:海科館提供)

海洋委員會在113年「促進地方政府推動海洋事務補助計畫」中新增海洋文化思維主流的徵件領域,並接續支持學校、社教館所及地方團體提案舉辦以社區用海記憶為主題的「老照片、老影像展覽」,以「海洋文化領航計畫」促成海洋傳統知識與實踐出版,及造舟技藝傳承,並將於6月15日國家海洋日慶祝活動時,邀請國人參與實踐進海能力的「航海大會師」賽事與活動,113年度「復振航海文化力」各項提案,聚焦於原住民族造舟技藝與航海技術、中式傳統船舶製作技藝,與臺灣海洋地景及海洋產業文化路徑等三大主軸。

↑圖說:蘭嶼拼板舟(圖片來源:張琨輝拍攝 海委會提供)

為深入了解與重新探求原住民族的造船與航海,海委會支持出版蘭嶼朗島部落跨越號的造舟與航行紀實等書籍;在船舶製作技藝方面,補助國立成功大學團隊詮釋保存中式帆船圖譜;另為發掘臺灣特色的海岸風貌、文史脈絡與文化路徑,與蘭陽博物館合作出版南方澳漁師的地名記憶專書。

↑圖說:70年代末桃園消失的古老捕魚方式(圖片來源:臺灣文化事業發展協會提供)

海洋委員會政務副主委洪文玲表示:「船是人類能在海洋活動的重要載體,而人類祖先越過『海岸線』進入海洋,是從手造、手划小船開始,逐漸利用風帆航行並暢行全球,直到最近幾百年才利用機械動力新式船舶航海;因此,造(舟)船是用海的基礎文化底蘊。」

↑圖說:1984年漁民抓彈塗魚影像(圖片來源:台南市生態旅遊發展協會提供)

6月15日海洋委員會慶祝第五屆國家海洋日,將重現及傳承先民與海洋互動的航海、用船能力及智慧,辦理包含「獨木舟體驗」、「帆船賽」、「帆船與遊艇靜態參觀」及「特色船舶、獨木舟造船工藝展示」的「航海大會師」活動,歡迎對於海洋及航行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加。

更多品觀點報導
高雄國際旅展5/24展覽館登場 500攤位祭出最殺優惠 搶攻暑假旅遊旺季
彰顯海洋文明創新與傳統 海委會攜手臺南舉辦國際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