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數位轉譯 東大數媒系與部落共創AR桌遊

臺東大學數媒系學生開發AR桌遊「不狩控制」,從不同視角理解狩獵文化,玩家將扮演獵人或獵物,以手機或平板開啟App掃描卡牌,依螢幕顯示的技能說明或正確回答問題即可發動技能。
臺東大學數媒系學生開發AR桌遊「不狩控制」,從不同視角理解狩獵文化,玩家將扮演獵人或獵物,以手機或平板開啟App掃描卡牌,依螢幕顯示的技能說明或正確回答問題即可發動技能。
臺東大學數媒系與初鹿國小及初鹿部落合作,由大二學生進到部落取材,開發出7款寓教於樂的AR桌遊,其中作品「不狩控制」,從不同視角理解狩獵文化。
臺東大學數媒系與初鹿國小及初鹿部落合作,由大二學生進到部落取材,開發出7款寓教於樂的AR桌遊,其中作品「不狩控制」,從不同視角理解狩獵文化。
臺東大學數媒系學生開發AR桌遊「不狩控制」,從不同視角理解狩獵文化,玩家將扮演獵人或獵物,以手機或平板開啟App掃描卡牌,依螢幕顯示的技能說明或正確回答問題即可發動技能。
臺東大學數媒系學生開發AR桌遊「不狩控制」,從不同視角理解狩獵文化,玩家將扮演獵人或獵物,以手機或平板開啟App掃描卡牌,依螢幕顯示的技能說明或正確回答問題即可發動技能。

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深耕地方,這學期與初鹿國小及初鹿部落合作,由大二學生進到部落取材,嘗試運用數位技能轉譯當地卑南族傳說、祭儀等文化元素,開發出7款寓教於樂的AR桌遊,預計下學期重返初鹿國小,與小朋友們分享成果,大手牽小手,在遊戲中學文化。

 

抽取腳色卡,決定玩家扮演獵物或獵人,追逐方的獵人從軍火卡牌中抽出獵具,步步進逼發動攻擊,獵物則須逃離獵人,從天賦技能卡牌中抽出卑南族神話動物相助,雙方玩家以手機或平板開啟App掃描卡牌,依螢幕顯示的說明發動技能,15回合抵定勝負,AR桌遊「不狩控制」,從不同視角理解狩獵文化。

 

開發團隊學生蔡芷妮說,因卑南族獵人潘志強遭判刑的新聞事件產生共情,再經課程深入部落,了解狩獵文化中重視山林物種平衡的智慧,以及對於獵物犧牲的感恩與謙卑,「狩獵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我們以謙卑的心,創作這個狩獵主題的桌遊」,讓玩家在遊戲中分別體驗獵人與獵物的心境,進而引發反思。

 

數媒系大二學生自學期初深入初鹿部落,到初鹿國小與巴拉冠(男子聚會所)實地訪查,取材當地傳說、祭儀、歷史等卑南族文化元素,發揮專業創作出「不狩控制」、「和平與智慧之廊」、「Matatengenz」、「誰是祭典王」、「天靈靈地靈靈—卑南萬物皆有靈」、「初趣玩!」、「猴~你有沒有記得?」等7組AR桌遊。

 

結合數位學習與擴增實境專長,去年8月剛到東大任教的指導老師林語瑄,經由USR計畫跟著學生一起認識部落,引導學生運用數位知識技能轉譯文化,對於產出的成果十分驚豔,她說,預計下學期將帶學生回到初鹿國小,大手牽小手,一起玩AR桌遊,寓教於樂中,讓小朋友更加認識與認同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