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風險增 中國28年來首遭穆迪降級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自1989年以來首次下調了中國的債務評級,質疑中國領導層能夠在維持經濟成長步伐的同時遏制債務的觀點。

在穆迪周三將中國評級由Aa3下調至A1後,上海股市跌至7個月低點,人民幣和澳元雙雙走低,違約風險加劇。穆迪說,降級是因為中國整體經濟的債務可能有「實質性的成長」,進而將給政府財政帶來負擔,同時把評級展望由負面調整為穩定。

中國財政部就此發布答記者問的新聞稿稱,穆迪所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國有企業等債務水平持續成長會增加政府或有債務的說法,是「根本不成立」的。財政部稱,該評級公司低估了中國政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適度擴大總需求的能力。

中國的主權債務主要集中在國內投資者手中,因而能使得中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到評級變化的影響。然而,穆迪此舉凸顯出對中國政府這種能力的質疑:尋求降低金融體系槓桿,同時把經濟成長率維持在最低6.5%的目標水平之上。

「這種心理層面的打擊將讓中國很難接受,其絕對挑明了中國不斷加劇的財政壓力,」北京大學位於深圳的滙豐商學院副教授Christopher Balding稱。話雖如此,「但由於中國很大一部分債務都由政府或者准政府部門持有,國際投資者的持倉微乎其微,因此穆迪下調中國評級也不是什麼太大的事。」

債券持有量

彭博行業研究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信貸餘額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已從2008年的160%升至約260%。同時,以國際標準來衡量,中國的外債規模還很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其約為GDP的12%。這就意味著,信用降級對中國的破壞力不太可能像對其他更依賴國際融資的國家那樣大。

中國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海外機構持有的在岸債券規模從3個月前的8,530億元人民幣降至8,300億元(1,210億美元)。彭博根據央行數據計算得出,這還不到63.7萬億元人民幣未償債券總額的1.5%。

穆迪發言人Manvela Yeung稱,該公司上一次下調中國主權評級還是1989年,當時將評級從Baa1降至Baa2。

評級警告

穆迪曾在2016年3月將中國的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稱原因是債務成長、外匯存底下降以及當局執行改革的能力具有不確定性。約一個月之後,標普也警告稱,地方政府債務成長對中國的評級構成壓力。

標普目前對中國的本幣和外幣長期債務評級都為AA-,評級展望為負面;惠譽給出的本外幣長期債務評級則均為A+,評級展望為穩定。現在,中國獲得的穆迪評級與日本、沙烏地阿拉伯和愛沙尼亞等國家在同一檔。

而中國本土評級機構大公資信對中國的本幣主權債務評級為AA+,外幣主權債務評級為AAA,即最高級。相反,大公對美國的本外幣主權債務評級都為A-,低於俄羅斯和法國。

風險均衡

然而,穆迪目前也並不認為應該感到恐慌。

「穩定的評級展望反映了我們的如下看法:就A1評級水平而言,中國面臨的風險是均衡的,」穆迪在周三的公告中說。「中國信用狀況將是一步一步減弱,而且我們預計隨著改革深化,其最終將得到抑制。鑒於中國GDP成長率相比其他國家可能會保持強勁,並且仍有可觀的可用政策空間來支持經濟,以及資本賬戶基本封閉,中國當前的信用狀況仍能抵禦負面沖擊。」

依據不足

雖然中國的債務風險多年來一直在加劇,但在穆迪下調其評級的當口,其中部分壓力已經得到緩解。中國第一季度的名義經濟成長率升至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按現價計的成長率為11.8%,這使得槓桿過度問題變得更容易管理了一些,而且工廠價格恢復通膨正在增強債台高築的重工業企業的利潤,有助於它們償還貸款本息。

財政部周三還表示,隨著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政府舉債受到嚴格控制,加上GDP有望繼續保持中高速成長,也將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提供根本支撐,2018-2020年中國政府債務風險指標與2016年相比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稱,本次降級沒有充分的依據,決策者充分認識到了債務和槓桿問題,並已經採取了一些行動;如果沒有人發現這個問題而有機構第一個發出預警,那麼降級是明智之舉,但如果這個問題已經得到關注並且在著手解決之中,這麼做就不是那麼明智了。

穆迪的這一舉措仍可能會讓中國投資者感到不安,因其強調了經濟面臨的風險,而非政府控制風險的能力。

「降級的時機很糟糕,」彭博行業研究駐北京的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歐樂鷹稱。他補充說,這將使得開放中國債券市場的成本上升。「上至習近平的中國領導人已經說過,要把結構性改革和金融穩定擺在首要位置。然而,相關行動仍然磕磕絆絆,在某些方面甚至連方向都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