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推拿手法治療足疾 促進血液循環

開業中醫師羅明宇昨表示,中醫傷科推拿手法可以治療足部疾病,作用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溫通經絡、消腫止痛;但推拿有較高技術含量,手法操作時務必小心謹慎。 羅醫師指出,足底筋膜炎產生疼痛時,痛處容易偏向足底中間三分之一處,常伴隨小腿與肌肉緊繃,透過按摩、牽拉有助放鬆小腿、腳背、足底肌群,緩解足底筋膜、肌腱、肌肉等壓力。先點按揉壓跟下及蹠筋膜,再做分筋、理筋,點按湧泉穴,拿捏太溪、昆侖等穴,最後進行擦法,足底發熱為度。 羅明宇指出,跟下脂肪墊炎產生疼痛時,疼痛偏向足底後三分之一處,亦即靠近足跟位置,進行推拿手法時,患者俯臥床上,患膝屈曲六十度,先用拇指揉壓跟下,手法操作宜和緩,再用手掌根部拈揉推捋足跟,然後雙手對合,掌根扣壓足跟兩側以便施行揉按法,最後點按湧泉穴,拿捏太溪、昆侖、承山等穴。 跟下滑囊炎產生疼痛時,痛處更偏向足底後三分之一處,進行推拿時俯臥床上,患膝屈曲六十度,醫師一手握住患足,先令踝關節蹠屈,另一隻手拇指指腹揉按跟腱及止點,甚至施行拿法、彈法魚跟腱,再令踝關節背伸,使跟腱緊張,點按小魚際,揉壓跟腱及滑囊處,拿捏小腿三頭肌,點按承山、太溪、昆侖、湧泉等穴。 足底痛不是單一疾病所造成,所以容易發生混淆情形。羅明宇醫師表示,傳統中醫認為,足底痛常見於足底筋膜炎、跟下脂肪墊炎、跟下滑囊炎,這些疾病皆是病在足底,類似症狀是久站久走之後開始疼痛,差別地方在於產生疼痛位置略有不同。 羅醫師指出,足底筋膜炎是一種足部疼痛病症,常會嚴重影響站立、步行等功能,患者長期站立或走路時,足底或跟骨前下方產生疼痛,尤其在早晨起床後或休息後剛開始走路時疼痛比較明顯,行走一段時間後疼痛反而減輕。檢查時,跟骨結節前下方壓痛明顯,牽扯患者蹠筋膜可使其疼痛加重,痛處位置比較前面。 跟下脂肪墊炎主要是脂肪墊病變,跟骨下方脂肪墊作用是吸收震盪、緩解衝擊,倘若脂肪墊受損,如走路時足跟部被不平路面或小石子所傷,或長時間站立、行走等壓迫刺激,就會使脂肪墊發生急性損傷或是慢性勞損,導致脂肪墊發生充血、水腫、增生等病變,進而出現足底跟下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