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雞不笨

傻雞不笨

呆呆笨笨、動作滑稽又聒噪,這是多數人對雞的既定印象,事實上,牠們的一舉一動和叫聲都在傳達著:「不要小看我!」

重點提要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家雞比我們過去所認為的要聰明得多。
■雞其實相當陰險狡詐,但也具有同理心,以及複雜的溝通技巧。
■雞是如此聰明,這顯示有智力的動物比我們過去所想的還普遍。
■人們對雞的心智越來越了解,這也點出了人在飼養環境中如何對待雞的人道問題。

在動物界中,有些動物就是比較聰明,尤其是鳥類,能展現出人們過去以為只有人類才懂的許多卓越技能:喜鵲能認出鏡子當中的自己;新喀里多尼亞烏鴉會向老鳥學習製造工具;非洲灰鸚鵡會數數、把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物體加以分類,並學會了解人類的語言;有一隻名為「雪球」的葵花鳳頭鸚鵡還會跟著節奏跳舞。

很少有人想到雞也是一種聰明的鳥類。不過近年來科學家已經知道雞可能奸詐狡猾,具備的溝通能力不輸某些靈長類,而且會使用複雜的訊息傳達意圖。雞做決定時會斟酌先前的經驗和對情勢的了解,牠能解決複雜的問題,也會同情處於危險的個體。

我們對雞的心智有了新的認識,有些過去認為只有靈長類才有的複雜認知能力,在動物界中可能比以往想像的還普遍。這些研究也點出商業養雞場對待雞的人道問題:既然知道雞具有這些認知特性,就不能不考量到人們為了大量生產便宜的雞蛋和雞肉,而使雞蒙受許多痛苦。

雞叫聲有所本

研究人員花了近百年才了解雞的大腦運作方式,最早的研究始於1920年代,挪威生物學家史德魯普-艾布證明,雞群有一種稱為「啄食順序」的支配系統,只要有雞膽敢僭越,階級較高的雞就會狠狠啄咬這些階級較低的雞,以強化領導地位。

經過幾十年,雞的心智研究才有另一項重大突破。兩位已故的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柯里亞斯夫婦把鳥類的叫聲加以分類,並證明雞能發出大約24種叫聲,其中許多種叫聲似乎與某些事件有關。例如,當遇到來自上空的威脅,像是飛來一隻飢餓的老鷹,這些雞會伏低身子並發出一種小聲的高音「咿」。多數人印象中的咯咯叫,其實是雞遇到地面掠食者時發出的聲音。發現食物時,公雞會發出一連串興奮的「噠、噠」聲,尤其是一旁有隻正在評量牠的母雞時。

這些早期研究結果顯示,雞的大腦雖然只有核桃般大小,但運作機制恐怕超乎人們想像。牠們的叫聲似乎是種暗號,傳達著某些特定的訊息,目的在於引起旁觀者的反應。然而要把這些叫聲、動作與背後真正的用意加以聯結,十分困難,直到1990年代,科技的發展才讓研究人員得以更嚴謹測試他們的假設。當時,澳洲麥夸利大學的艾萬斯等人開始使用數位錄音設備與高畫質電視,在控制條件下測試各種雞叫聲的功能。他們在待測雞籠周圍裝設多台電視以改變雞面臨的情境,例如同伴、競爭對手、掠食者等,基本上就是為這些雞創造了一個虛擬實境,然後記錄牠們如何回應各種狀況:老鷹從頭上飛過、狐狸從旁跑過或其他公雞發出一連串「噠、噠」聲。

結果相當驚人:這些雞的叫聲或動作傳達某種特定的訊息,而且是其他雞能夠了解的。例如,某隻雞不必真的看到掠食者,只要聽到另一隻雞發出警告聲,就會表現出有掠食者接近的行為。這些雞叫聲具有行為學家所謂的「功能上的指示性」,也就是意指特定的對象和事件,基本上跟人類使用語言是類似的道理。雞聽到這些叫聲時,似乎會聯想到該叫聲意指的特定事物而產生心理畫面,於是有所反應,無論是逃離掠食者還是接近食物來源。

雞發出的訊息還會因聽眾而異。例如,公雞看到頭頂上有威脅時,如果知道附近有母雞,就會發出警告聲,但是如果旁邊是雄性的競爭者,則會保持安靜。母雞的叫聲也同樣具選擇性,只有在帶著小雞時才會發出警告。

這些結果顯示,雞叫聲並不單純反映雞的心理狀態,例如「受驚」或「飢餓」。相反地,雞能解讀事件的意義,並在深思熟慮後有所行動,而不是簡單的反射動作,這種特性更接近腦容量較大的哺乳類,而比較不像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