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是什麼?為何被稱為明星病?誰是高風險群?有哪些症狀?如何緩解?有辦法治好嗎?該怎麼治療?

周杰倫、余天、李易、阿Ken、浩子等藝人都患有僵直性脊椎炎,因此又被人稱作「明星病」。到底僵直性脊椎炎是什麼?發生原因為何?會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治療呢?一起來了解。

台灣的僵直性脊椎炎盛行率,高居亞洲之首,預估全台至少有五至八萬人患病。(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台灣的僵直性脊椎炎盛行率,高居亞洲之首,預估全台至少有五至八萬人患病。(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僵直性脊椎炎是什麼?該看哪一科?

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又稱為關節黏連性脊椎炎。當身體面對脊椎慢性發炎時,會長出新骨頭企圖修復,在脊椎骨與脊椎骨中間,原以椎間盤分隔之處,會被新骨頭逐漸彌合,椎體部分融合後,脊椎會失去彈性、活動度降低,身體就會變得像竹子般僵直,英文就稱 bamboo spine,也就是俗稱的「竹竿病」。而在台灣,因周杰倫、余天等多名藝人都深受此疾所苦,所以也有「明星病」之稱。

僵直性脊椎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何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將「僵直性脊椎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搞混,兩者均為發炎性關節,就診時也同樣要看「風濕免疫科」。不過,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易侵犯雙手,手指負責諸多精細動作,因此被歸為重大傷病;僵直性脊椎炎則較少侵犯手部,好發於腰、背與下肢,故目前仍不屬於重大傷病。

僵直性脊椎炎的罹病原因是什麼?

僵直性脊椎炎目前的患病機轉不明,但遺傳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發現,95%以上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其HLA-B27基因反應為陽性;倘若父母親有僵直性脊椎炎,下一代患病的機率也會提高。然而,並非所有HLA-B27基因陽性反應者,都一定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僅不到10%的人日後會發病。

誰是僵直性脊椎炎高風險群?

台灣每一萬人中,就有33.7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換算下來全台至少有五至八萬人患病,盛行率居亞洲之首。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到40歲的年輕男性,男女患病比約為3:1到5:1間。因患病症狀不明顯,患者可能誤以為是姿勢不良或運動傷害造成不適,整體病識感偏低,患者可能發病數年才就醫確診,易延誤就醫最佳時期。

延伸閱讀》青壯年最易被忽略的慢性下背痛,恐是僵直性脊椎炎作祟!

何時要懷疑自己有僵直性脊椎炎?患病症狀有哪些?

當出現以下幾種症狀,都有可能是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高危險訊號:

  • 發炎性下背痛、腰痠背痛:和一般的腰背痛不同。多數腰背疼痛屬於「機械式腰痛」,只要休息並適當復健即可恢復;但僵直性脊椎炎所引發的種種疼痛與不適,在久坐、久站或休息後會更明顯,運動反而可能有所改善。

  • 雙側臀部交互疼痛:通常在久坐或固定某姿勢不動時會較明顯。

  • 著骨點發炎:如肌腱、韌帶、腳後跟「阿基里斯腱」及足底筋膜疼痛。

  • 不對稱周邊關節炎:常侵犯下肢關節,如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

  • 脊椎關節黏連及軟組織鈣化:易呈「撲克背」或有「駝背」現象。

  • 胸部表徵:肋骨與胸骨動作減少,造成胸腔擴張受限及胸痛,患者僅能靠橫膈呼吸,導致肺活量降低。

由於僵直性脊椎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在其他器官產生病變,出現下列幾種非特異性「關節外」症狀

  • 虹膜炎:眼睛反覆紅腫、疼痛、視力模糊、畏光、流眼淚等。

  • 乾癬:皮膚出現皮屑。

  • 發炎性腸道疾病:常拉肚子、解血便等。

  • 心血管病變:臨床上可見主動脈瓣閉鎖不全、二尖瓣脫垂與閉鎖不全等。

  • 腎臟病變:常見甲型免疫球蛋白 (lgA) 腎病變。

  • 骨質疏鬆:易發生骨折。

  • 其他:輕微發燒、體重減輕及倦怠。

延伸閱讀》女性別輕忽!醫提醒:眼睛發炎、皮膚長乾癬也可能「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該如何診斷?

在診斷僵直性脊椎炎時,醫師可能針對病患進行相關病史詢問,包含家族病史、慢性下背痛及晨間脊椎的僵硬時間長短、運動範圍受限程度、是否有其他肌肉、骨骼或關節外的症狀等;也會進行薦腸關節檢查、脊椎彎曲度測量等理學檢查。

另外搭配血中發炎指標(如CRP及ESR)及「B27 型人類白血球抗原」等實驗室數據檢查;最後再進行X光攝影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以便正確診斷。

在下列一至五點中有四項,或第六點加上任何一項,即可確定診斷:

一、下背疼痛及僵硬超過三個月,藉休息無法緩解疼痛,但可因運動而改善。

二、胸廓區疼痛及僵硬。

三、腰椎活動受限。

四、胸部擴張受限。

五、過去曾患有虹膜炎。

六、X光片可見兩側的薦腸關節炎。

七、X光片可見韌帶鈣化。

延伸閱讀》中榮首創「智慧評量系統」 精準控制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該怎麼治療?可以治好嗎?

多數僵直性脊椎炎的病程是不可逆的,需終身治療,因此即早治療、定期回診十分重要。治療目標以症狀控制,並避免病情惡化為主。大部分患者可透過以下五種方式控制病情: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目的在減輕疼痛及抗發炎。

  • 免疫調節劑(DMARD):具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用,可改變僵直性脊椎炎的疾病活性,一般建議早期使用。

  • 生物製劑:近年來透過對疾病機制的了解,生物科技研發出多種蛋白質製劑,稱為生物製劑,屬於選擇性的免疫抑制劑,效果良好,對細胞的正常生理機能較無影響。

  • 物理治療:短波及干擾波等物理治療,舒緩背部不適。

  • 手術:脊椎嚴重變形者,可以透過手術改善關節功能;髖關節若嚴重受損,則可進行關節修補或置換手術。

整體而言,僵直性脊椎炎的預後相當良好,一般並不影響壽命,九成的患者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躺著都喊痛,生物相似性藥物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露曙光

僵直性脊椎炎如何緩解不適?日常生活要注意什麼?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除定期回診、依指示服藥外,可搭配復健科治療及維持運動,以達到最佳的療效,並透過以下幾種方式緩解不適感。

  • 養成每日運動習慣。游泳、拉筋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尤其好;避免劇烈運動。

  • 保持良好的立姿及坐姿;每天定時分次做深呼吸、擴胸、挺直軀幹。

  • 睡姿宜平躺,維持脊椎最佳排列與功能位置,並選擇硬度適中的床。

  • 平常要注意可能與僵直性脊椎炎有關的其他症狀,如虹膜炎等。

  • 開車務必繫安全帶,盡量不騎機車,以避免脊椎受創。

  • 可熱敷或泡澡,緩解肌肉痙攣、僵硬及疼痛。

  • 建議患者戒菸,飲食方面保持清淡,不隨便使用偏方。

實習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林思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