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防疫20條調整 中國官員:兩害相權取其輕

(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12日電)針對中國優化防疫20條措施縮短密接及入境者隔離天數,並取消次密接及中風險區,中國官員今天首度以數據說明調整理由,並指新措施可節約很多服務保障資源,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下午舉行記者會,針對11日發布、受到廣泛關注的優化防疫20條措施作說明。中國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在回答相關問題時,作上述表示。

常繼樂表示,6月28日發布的第9版防控方案實施前,中國境內流行的是Omicron變種病毒BA.1和BA.2。據調查,當時密接者中的陽性病例在感染前末次暴露後,5天內檢出陽性的比例是89.1%,7天是97.3%。所以第9版訂出了7+3天的隔離標準。

他指出,第9版防控方案實施後,7、8月份中國主要流行的為Omicron變種病毒BA.5、BA.5.2及BA.2.76。評估發現,密接者3天內檢出陽性比例是81.4%,4天為90.1%,5天達94.5%,7天達99.7%。因此,新措施才將隔離期間進一步優化到5+3天。

常繼樂說,少了2天集中隔離,可以節省出約30%的集中隔離資源。且因為Omicron變種病毒的最長潛伏期是8天,所以採用5+3天。

至於取消次密接,常繼樂表示,經評估發現,次密接的陽性檢出率很低,只有10萬分之3.1,也就是10萬人裡只有3個人。而透過及時判定並管控密接者,即能降低次密接的陽性率。因此次密接「不去管、不去判」,可節約很多服務保障的資源,推出公共政策就要「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不再判定次密接。

常繼樂針對取消中風險區指出,經過第9版防控方案實踐應用及7、8月份評估發現,中風險區的陽性檢出率僅有10萬分之3,和次密接的10萬分之3.1相彷,「有風險但是不大」。同時,劃定中風險區管控人員較多,也消耗防疫人員。在這種情況下也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決定取消。

他表示,高風險區外溢人員從7天「集中隔離」改成7天「居家隔離」。外溢人員的陽性檢出率約為10萬分之4.9,且都在風險區域劃定後7天內就被檢出。因此,把7天集中隔離改為居家隔離,是考慮到在社區內「好管控」,同時節省集中隔離資源。

常繼樂強調,20條措施所有的調整都是有依據的。外界可能聽到7+3改成5+3,就認為是不是放鬆了?實際上不但不鬆,反而要求更高。這些調整,是要求在防控工作中要「更科學、更規範、更快速」開展防控,「把該管住的重點風險要管住,該落實的落到實處,該取消的也堅決取消」。(編輯:呂佳蓉)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