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衣庫和GAP的供應商,一年減碳10萬噸 | 碳案

改良生產工藝、研發新型鍋爐、搭建屋頂光伏……這家老牌上海紡織廠的減碳經歷,曾被認為「太過超前」;而今天,這些積累成了它在市場競爭中的殺手鐧。

「碳案」是36 氪旗下 36 碳圍繞「雙碳與ESG」推出的案例解讀欄目。我們希望解決「碳中和」領域的資訊不對稱。通過對企業節能減碳、綠色環保、社會責任等代表項目的一線走訪,記錄「優等生」的減碳成果,回答「誰在做、怎麼做」的問題。「碳案」第四期,我們找到了上海題橋紡織染紗有限公司。作為優衣庫、GAP、宜家等品牌的重要供應商,上海題橋很早就意識到節能減排的重要性,並實施了改良生產工藝、研發新型鍋爐、搭建屋頂光伏等種種舉措。隨著「雙碳」目標明確,上海題橋在能源轉型之外,還在碳數位化管理、區塊鏈、綠色金融等方面有諸多大膽嘗試。本期「碳案」,請和 36 碳一起探訪這家老牌紡織廠的節能減碳之路。

文 | 蘇建勳

巧合總能讓人記住一些特別的日子。2022年2月24日,碳衡科技的CEO黃彥翔清楚記得,這天他來到上海題橋紡織染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題橋」)位於江蘇鹽城的紡織廠,目的是給題橋工廠提供計算產品碳足跡的解決方案。

(36氪註:所謂碳足跡,就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總和,計算碳足跡往往是企業節能減排的第一步。)

剛抵達工廠不久,黃彥翔就得知,就在當日,上海題橋收到一封郵件,發件方是它的大客戶優衣庫——郵件中,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表示,需要上海題橋展開產品碳足跡的資料盤查工作,以配合迅銷集團的可持續發展計畫。

優衣庫是上海題橋的一個重要客戶,作為優衣庫的二級供應商,上海題橋每年會向優衣庫(其代工廠)供應 6000-7000 噸紗線。

黃彥翔的來意,與上海題橋收到的大客戶需求,在2月24日不謀而合;而這一天的到來,對於上海題橋總經理潘玉明來說,並不意外。

「其實在 2015 年左右,優衣庫就開始談節能減碳,但當時還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到了 2020 年,就提到說要五年內實現 50%的綠電,所以目標是越來越明確的。」潘玉明告訴 36 氪。

1997 年,潘玉明成立上海題橋,目前除了紡紗、染紗外,公司還囊括了針織、染色、絲光等業務。產量方面,上海題橋現在紗、布月產量各千噸左右,行業客戶包括優衣庫、宜家、GAP、韓國依戀、海瀾之家、森馬、七匹狼等等。

上海題橋工廠;圖片由受訪公司提供

從業多年,潘玉明對節能、減碳、可持續這一系列名詞並不陌生,可近兩年,潘玉明能明顯感覺到,來自全行業的「減碳」壓力,正自上而下、一層層傳導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2020年9月22日,「雙碳」(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正式成為國家戰略;2022年6月22日,歐盟碳關稅草案獲批通過,國內商品出口歐洲面臨更加嚴苛的減排標準……種種政策對中國公司來說,都意味著「減碳」已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一堂必修課。

還是以上海題橋的客戶優衣庫為例。2022年4月8日,迅銷集團發佈《2022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宣稱要「截至2030年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截至2050年實現碳中和」。

落實到供應鏈方面,迅銷集團提出要針對優衣庫(UNIQLO)及極優(GU)商品的原材料、面料生產以及縫製環節溫室氣體減排20%;此外,計畫將全服裝面料的約50%取代為環保再生面料。

作為優衣庫在國內的供應鏈合作夥伴,上海題橋自然面臨著嚴峻的減排考驗。

「都是供應商,如果我不減(碳)、別人都在減(碳),那就有可能被(客戶)踢出去。」潘玉明直言不諱。

1、一座工廠的能源轉型

在雙碳目標確立之前,上海題橋的轉型重點更多放在「節能」上。

道理也很簡單。由於紡織行業的紡紗、印染環節,對於電、水等能源的消耗巨大,如果能降低能耗,一方面能節約成本,一方面也能減少污染。

舉例來說,「印染」環節的耗能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塊是熱能,諸如染色、面料洗滌/定型,都需要大量供熱來進行;另一塊是電能,面料染色過程中的水泵、風機、紗線捲繞等裝置,耗電規模都不容小覷。

對於能耗最佳化,潘玉明採取了三步走的方式,從裝置改造、工藝最佳化、綠電光伏三個方面,實現工廠製造端的節能減排。

在供熱系統的改造上,從 2016 年開始,上海題橋就斥資 1 個多億,聯合廣東海洋大學熱工學院,研發了汽化燃燒鍋爐(學名為低氮氧化物燃燒鍋爐),這種裝置可以在保證煤炭燃燒效率的基礎上,降低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導致酸雨形成的化合物)的排放,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上海題橋工廠;圖片由受訪公司提供

這還不夠。潘玉明告訴 36 氪,上海題橋目前正在研發一種使用生物質燃燒的鍋爐,不需要煤,僅用廢舊木頭、樹根等,就能作為能源給鍋爐供熱,該裝置計畫在今年 12 月投入運行,這就有了在供熱環節徹底實現零碳的可能。

改完了裝置,潘玉明又把聚焦點放在工藝流程上。

經過一番摸索,目前上海題橋的面料處理工序,從原來的十個步驟簡化為七個,用水量、處理時間都有了縮減;在染色環節,上海題橋還能針對面料的不同(棉、滌綸、腈綸)劃分染料種類,以縮短工藝流程。

「染色的能耗很大,一年要用5-6萬噸煤,如果效率提高 10%-15%,就能省 6000-10000噸煤,(按照一噸 1000 元計價)成本就能節約600-1000多萬/年。」潘玉明算了筆賬,總共算下來,上海題橋每年減掉的二氧化碳量在 10 萬噸左右。

對裝置、工藝流程的精進,也源自潘玉明本人對先進機械技術的偏好。曾有行業媒體記錄到,在疫情前,潘玉明幾乎每年都會參加ITMA(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展,甚至獨自一人前往國外觀展。

上海題橋工廠;圖片由受訪公司提供

就連上海題橋的工廠屋頂,也佈滿了減碳的玄機。

潘玉明告訴 36 氪,2016年建造上海題橋工廠的時候,就已經將「光伏屋頂」的規劃考慮了進去,因此在設計房屋結構時,給將近 20 多萬平方米的屋頂,平均每平方米留出了 35 公斤的承重額度。

這一套設計方案,給工廠建造成本就增加了近百萬,但隨著光伏發電走上正軌,其成本優勢逐漸體現。依靠屋頂光伏,上海題橋每年新增綠電近1000萬度,節約成本近千萬元,用不完的綠電還可以輸送至國家電網進行售賣。

上海題橋工廠;圖片由受訪公司提供

2、從「能」到「碳」,「減碳」也需新思路

從百萬等級的光伏屋頂,到投資過億的汽化鍋爐——在節能減排這件事上,潘玉明的投入可謂大手筆,他也聽過工廠裡有反對的聲音,「是不是太超前了」。

可在雙碳目標明確後,這些曾經的積累,成了上海題橋維繫客戶、獲取訂單的核心競爭力。

「綠色節能,過去是軟實力;現在客戶會明確要求供應商在什麼時間點達到碳中和,如果你達不到,就會被慢慢淘汰。」潘玉明說到。除了前文提到的優衣庫,上海題橋也陸續收到了宜家、GAP 等客戶的減碳要求。

從單純的節能,到具體的減碳,上海題橋的能源轉型思路也有了變化。

要減碳,先要知道工廠現有的排放量,「診斷」就變得尤其重要。

從2022年初開始,經合作夥伴介紹,潘玉明找到碳衡科技,對上海題橋上上下下進行一輪摸排,利用數位化產品工具,為工廠建立起一套資料模型,哪怕是一根細細的紗線,也能算出其「cradle to gate」(從搖籃到大門,即從生產到出廠)週期內的碳排放情況。

「自動化」是碳衡科技給上海題橋提供的產品特性。過去,上海題橋僅使用 Excel 對能源資料進行記錄,這樣不僅資料收集效率低、即時性也差;現在碳衡科技為上海題橋建立了產品模型庫,通過智能電表、SaaS 系統等工具,從「裝置元件-能源使用-廢棄物」等維度,可以自動算出每個產品的碳排放量。

「有了資料自動化工具以後,企業在綠色節能的投入就容易被量化,產品碳足跡也可以被具象到商業的軟實力上,對於推動企業積極減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碳衡科技的CEO黃彥翔對 36 氪表示。

碳衡科技為上海題橋計算產品碳足跡;圖片來源碳衡科技

碳衡科技為上海題橋計算產品碳足跡;圖片來源碳衡科技

在計算一家企業的碳足跡時,其供應鏈上下游的碳排放也需要計算在內,但不論是誰作為資料的蒐集方,都容易陷入「資料來源公平性」的爭議(比如是否會被人為隨意修改、刪除)。為了讓資料的採集更加透明、便捷,碳衡科技想到了區塊鏈技術。

由於區塊鏈具有可追溯、多方信任、分佈式網路等諸多特性,可以規避不可控的人為干擾,碳衡科技建立起覆蓋供應商、承包商及終端使用者的溯源系統,再通過第三權威機構認證後將碳資料寫入鏈上,確保資料無法被篡改,從而逐步建立起各方參與的可信動態資料庫。

未來,區塊鏈技術還可向前衍生,應用在源資料的收集中,如現場資料、物聯網(IoT)資料等,進一步規範碳足跡計算及認證流程,為製造業按批次計算產品碳足跡夯實必要的效率基礎。

市場要完全杜絕上下游碳排放資料交換造假,除了區塊鏈技術外,多個環節通力協作必不可少。比如,精準聚焦碳排放關鍵環節、核心要素,加強推進權威第三方認證機構的監督管理等。這些正是碳衡科技企業碳排放數位化+區塊鏈解決方案建立的多方協作的生態系統所包含的。

解決了資料獲取的自動化、即時性、公正性後,針對上海題橋工廠的碳減排認證,碳衡科技聯合TÜV SÜD南德意志集團,出具了全球首例區塊鏈上鏈的混紡紗線產品碳足跡證明。

碳衡科技聯合 TUV 出具的碳足跡認證

不只是在減碳技術上嘗試頗多,在綠色金融領域,上海題橋也是第一波吃螃蟹的人。

7 月,上海題橋工廠所在的江蘇省發佈《碳資產質押融資操作指引(暫行)》,當中明確談到:充分發揮全國碳市場作用和碳資產融資功能,助力企業盤活碳資產。為此,上海題橋可以將每年手裡的碳排放指標額度,拿去和銀行抵押,將得到的資金再次投入節能減排工作,相當於手上多了筆流動資金。

研發新型鍋爐、搭建屋頂光伏、啟用數位化減碳工具、嘗試綠色金融……上海題橋,這家老牌上海紡織廠的減碳經歷出奇的豐富,自然與企業掌舵人潘玉明的思考相關。

當被36氪問及為何會這麼早佈局雙碳,潘玉明坦誠答道:「紡織本來就是一個會產生污染的行業,市場上大家都在談環保,所以我設計企業的時候,會把目標放在 30 年,一定要把可持續發展考慮進去。」

歡迎關注 36 碳

本文由「蘇建勳」原創出品, 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選 轉載說明 ;違規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