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投信:印尼市場成長有勁 法人青睞

工商時報【陳愛珠】 1997年夏天,遭到狙擊的泰銖引燃了著名的亞洲金融風暴。20年後整個亞洲經濟體的外匯儲備從危機前不到1兆美元的規模,累積至今日超過6兆美元,佔了全球外匯儲備的一半之多。以印尼為例,外匯儲備也從183億美元增加到1,250億美元,同時外債佔國民總收入(GNI)的比重由危機前的58.3%大幅降至37%,而當時印尼極度仰賴海外資金,短債佔外匯儲備將近190%、現在更減少到40%以下。 亞洲國家在經濟環境、金融制度甚至政治體制上大多有所進展,體質的提升直接反映在國家信評之上。 根據綜合惠譽、標普、穆迪大信評機構資料,除了原本就身處投資等級的新加坡、香港、中國、台灣之外,金融危機當時非投資等級的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度、菲律賓與印尼皆成功躋身投資等級。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印尼,亞洲金融危機當時的「B」級信評,幾乎是亞洲國家中最低的,經過20年的努力,在今年5月取得標普的肯定,正式成為投資等級國家。取得良好的信評肯定不僅有助於降低印尼政府,甚至印尼企業對外的籌資成本,也能夠提升被動式投資、低息國家的機構法人相關資金的青睞。 元大新興印尼機會債券基金經理人林培珣認為,亞洲的小虎、小龍們採用自由浮動匯率,讓經濟更真切地與匯率對接,不僅有利決策當局更有效的應對國內外總體與金融環境的變動、更能降低投機者運作空間。其中,印尼盾甚至在今年躍居機構法人最喜愛的利差交易貨幣。對於金融市場的投資者來說,除了價位、波段、評價、景氣循環之外,對於歷史背景能夠有更深入的了解,便更能夠掌握非經濟因素以外的風險與轉機。 比對20年後的今天,亞洲的債市經過許多制度、政策的累積已更為強健,匯市反應也更具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