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功能重整 B肝病毒抑制後停藥 死亡風險少67%
肝病是台灣國病,全台有180萬人感染B肝,其中約4成患者會因反覆性肝炎發作而服用抗病毒藥物。長庚醫院近期發表一項以肝硬化前期的B肝感染者為主的突破性研究,發現患者若在病毒抑制後停藥,相較長期用藥者,肝癌發生率減50.3%,帶原消失率超過12.8倍,肝病死亡風險也減少67%,但院方提醒切勿在未讓醫師監測情況下自行停藥,避免危險。該研究成果近期已獲肝臟學頂尖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接受並準備刊登。
53歲肖先生是B肝帶原者,48歲時發現肝硬化,開始接受3年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過程中病毒抑制效果佳,2年半的時間都測不出病毒。經與醫師討論,他開始停藥、密集追蹤,8年後產生抗體,第9年已看不出肝硬化。
根據目前健保規定,e抗原陰性的B肝感染者,可接受3年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療中需驗3次B肝病毒,每次間隔6個月。不過,肝硬化的感染者因狀況較複雜,不受3年的限制,保有給付時間的彈性。
為找出對患者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及基隆長庚肝病研究中心合作,針對1087名B肝相關肝硬化患者進行追蹤,這群患者以肝硬化前期為主,其中494人採用藥一段時間後停藥的固定療程,593人長期服藥。經追蹤10年發現,固定療程組的肝癌發生率減少50.3%,肝病死亡風險減少67%,帶原消失率也高過長期服藥組12.8倍。
對於固定治療預後較佳的原因,林口長庚醫院肝病研究中心教授鄭文睿分析,抗病毒藥物治療期間,人體免疫系統功能將重整,停藥後,當病毒抗原再次出現,就會刺激免疫系統,加速病毒清除。另外,長期用藥的患者也會面臨難以長時間規律用藥的問題,一旦用藥服從性降低,出現肝硬化合併症與肝癌的風險也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