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開顱》北榮靠機器人輔助手術 讓27年「頑固型癲癇」患者重返工作崗位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結合3D影像定位與即時動態導航追蹤,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幫助患者重拾正常人生。(攝影/陳稚華)

「兒子開完刀休息3-4天就重新回到職場,除了不能洗頭,其他各方面都很OK,以前我都跟他講說發作沒關係,明天會更好,但一段時間又會很焦慮緊張。開完刀後因為癲癇發作減少,整個人變得更聰明靈敏。」陳媽媽說道。

病人家屬陳媽媽表示,37歲的兒子在10歲時被診斷罹患癲癇,成長期間因升學壓力而頻繁發病,曾至各大醫院就醫並嘗試各種療法,都無法找到正確改善癲癎發作的治療方式;而癲癇病人需承受無預警發作伴隨的身體不適及意外風險,造成病人與家庭長期的精神與經濟沈重負擔。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政家表示,全國約有20-30萬位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屬於使用2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亦稱藥物難治型癲癇);超過6成的癲癇患者在學齡前就出現第一次發作,年紀較小就發作的患者屬於頑固型癲癇的比例偏高,「無預警發作,對學習、生理成長等各層面造成的影響比一般人想像還要更深。」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指出,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結合3D影像定位與即時動態導航追蹤,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幫助患者重拾正常人生。目前收治年紀最小的癲癇病人為3歲孩童,「如果能在12歲前積極接受專業評估與外科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減少癲癇發作頻率,維持生活品質。」

不過究竟要如何藉由機器人治療「頑固型癲癇」?手術後還會再復發嗎?哪些人適用?

(延伸閱讀:免開刀!北榮創新研發「聚焦式超音波」治療頑性癲癇...盼3-5年用於臨床 )

北榮完成108例腦部機器人手術,減少患者癲癇發作次數

李政家指出,機器人輔助手術自2021年引進至今2年多,目前完成108例腦部機器人手術,癲癇病灶毀損44例、立體腦電波36例、腦切片27例、深部腦刺激1例。

為何機器人輔助可以治療頑固型癲癇?

李政家解釋,主要是因過去很多頑固型癲癇用藥物已經無法治療了,被迫要用手術,「但手術治療有時候(放電位置)藏在很深或看不到的地方,現在可以放電極去做立體腦電波找出來,一旦找出來的位置很深,嘗試用機器人的方式燒掉該病灶後,病人癲癇就有機會得到控制。有點像隔山打牛,一般很難從外面開一個很大的傷口去打它,就用機器手臂放電燒的東西進去燒。」

近年來癲癇治療技術大幅進步,2019年陳媽媽讓兒子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SEEG),放置17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經過7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目前癲癇未再發作。

李政家說明,過半數的頑固型癲癇患者都能在術前評估中找到致癲病灶,更有高達8成的患者在接受1-2次的外科手術治療後即能明顯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仍有約5%的患者因致癲灶過度深層或分佈範圍較廣,像陳媽媽的兒子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術來尋找致癲病灶。

「放這幾支電極不是說完全沒有危險,因為腦部到處都是血管和功能區,要有一個武器安全穿過腦而不會打到血管,而且可以達到功能區去做定位,確認區域範圍的功能,如運動區、語言區、聽覺區等,是一個很複雜且困難的事情。」他表示,目前腦部機器手術應用已達成癲癇病灶切除/毀損術、立體腦電波電極植入術、深部腦刺激術、腦切片,也看到患者邊做邊進步,甚至順利回到職場工作,未來還希望達成更多目標。

2019年陳媽媽讓兒子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SEEG),放置17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經7次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目前癲癇未再發作。(圖片來源/北榮提供)

「機器人輔助手術」v.s.「傳統頭架手術」差在哪?

提到和傳統頭架手術的差別,李政家表示,過去傳統手術時間要近2小時,新式機器人手術約1小時就能結束,「平均放一支電極所需的時間也就越來越短,中間也不太需要休息,不會眼花撩亂,機器手臂相當於我和住院醫師中間的第三者,幫助我們在病人頭上做更明確的動作。」

李政家也提到,過去都是看到有病灶切病灶,「但像是異常放電你會看不到,會增加很多治療難度,因為也怕切太多造成功能損傷,用機器手臂放幾支電極就知道患者哪裡在放電,放電的地方燒一燒就結束了,傷口很小也很安全,不用說要做一個很大的手術,過去開顱手術後當天就要住進加護病房,2-3天後才能下床、一週才能出院,但現在原則上病人週五住進來,大概周二就可以出院了。

李政家表示,過去傳統手術時間要近2小時,新式機器人手術約1小時就能結束,且傷口小、更安全。(圖片來源/北榮提供)

李政家表示,目前腦部機器手術應用已達成癲癇病灶切除/毀損術、立體腦電波電極植入術、深部腦刺激術、腦切片,也看到陳先生邊做邊進步。(攝影/陳稚華)

機器人輔助手術能讓癲癇根治嗎?

那麼機器人輔助癲癇手術能讓癲癇根治嗎?是否有機會永久不復發?

陳先生的主治醫師、北榮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先指出,「癲癇手術即便像這個比較微創,還是侵入性的,病人仍要扎針,通常是病人跟醫師走投無路的頑固型癲癇狀況,目前這種癲癇手術追蹤大概會以2年或5年為一期,一般不會太早停藥,最快也是1-2年如果都不發作才會漸漸減藥。像陳先生原本一個月可能大大小小會發作20多次,如果變成一個月1-2次就算表現很好的。」

李政家表示,癲癇手術是否復發取決於患者發作多久,「如果是已經發作2、30年了,老實講要一次到位有點困難,如果今天病灶很大,但切除範圍不夠大,也很容易復發。」

尤香玉也提到,癲癇在WHO的定義是10年沒發作、沒吃藥就叫「痊癒」,「但我們除了看不發作之外,也要看病人全人、社會功能、認知功能、合併情緒上的共病症,這個是比較重要的。」王署君強調,「所以要跟社會大眾呼籲,癲癇是有機會痊癒的,北榮在癲癇領域做得這麼精準,主要就是找到那個位點,這些年累積豐富的經驗,所以針對陳先生多點式的狀況才能達到安全又有效的成果。」

陳媽媽分享陪伴兒子近30年的癲癇治療過程,忍不住落淚。(攝影/陳稚華)

陳先生手術後已可以順利回到職場工作。(攝影/陳稚華)

醫建議:癲癇盡早在入學前治療,避免影響患者認知功能

尤香玉表示,癲癇是一個容易被歧視和誤解的疾病,她也感性表示,「陳媽媽是我認識的家屬中,對癲癇、對小孩非常正面跟勇敢的母親,不管在跟醫師的配合、學校、社會功能上,盡量讓孩子在一個完整正面的環境下長大,今天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讓癲癇次數減下來後,原本培養的社會功能就可以發揮出來。」

問到發生癲癇的原因?尤香玉表示有50%找不到原因,「從出生就發癲癇的,當然跟基因比較有關係,目前大部分都找不到原因,基因佔一小部分,像是腦受傷、腦瘤、腦中風、失智症這些腦傷的後遺症佔大宗。」不過她也提到,現在基因診斷越來越進步,有些病人漸漸找到原因,「基因有問題也不見得就不能開刀,還是可以用手術的方法減少發作次數。」

李政家也強調,若癲癇患者拖很久才治療,功能會越來越下降,「如果放電沒有得到控制,他的認知功能,尤其是記憶力、執行功能、高級認知功能(計算、認人)等都會慢慢退步。癲癇最好在入學前如果可以及早治療,控制下來比較不會受到歧視,學習也能跟得上,將來就能進入社會。」

北榮團隊強調,若能在12歲前積極接受專業評估與外科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減少癲癇發作頻率,維持生活品質。(攝影/陳稚華)

至於手術費用,李政家表示癲癇手術的部分有健保給付,但機器手臂輔助需自費,一次費用約22萬元,他也希望癲癇機械手臂未來能像達文西手臂一樣申請到健保給付,「光是減少住院天數就省下健保不少錢,讓我們一起努力看看。」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新纖股東會》吳東昇長子吳昕杰首度進董事會 第三代接班布局再深化
美日防長東京會談》鞏固第一島鏈 加強與南韓、澳洲和東協國家
大缺工下的新鮮人求職》時代變了!年輕人找工作不見得是「錢多事少離家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