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篩檢 7月上路

新冠疫情後,國內發展遲緩兒童人數大幅成長,導致各大醫院聯合評估中心執行評估以及語言治療嚴重塞車。(鄧博仁攝)
新冠疫情後,國內發展遲緩兒童人數大幅成長,導致各大醫院聯合評估中心執行評估以及語言治療嚴重塞車。(鄧博仁攝)

為及早發現兒童發展遲緩,國健署近日公告,今年7月起補助7歲以下兒童6次免費「發展篩檢」,相當於在「發展評估」前增設一道關卡。但發展評估量能已經不夠用,國健署不諱言,此舉恐增加後端的壓力,但該做的就要做,將持續增加發展評估量能,希望緩解發展評估塞車問題。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建議,兒童發展篩檢和評估應包括三階段,分別是發展監測(monitoring)、發展篩檢(screening)、發展評估(evaluation)。第一階段是由家長使用簡易檢查表,第二、三階段則需要專業人員執行。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副組長蔡維誼說,過去我國只有第一和第三階段,新制是為了補足第二階段,在幼兒6個月至未滿7歲時,陸續提供6次發展篩檢,盼及早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兒童,並轉介追蹤。

醫師會針對動作、語言、認知、社會情緒4面向篩檢。以2到3歲兒童為例,評估項目包括「可以雙腳離地跳?」「孩子對自己的名字或小名有反應?」等。如發展篩檢發現異常,則須進入第三階段「發展評估」,醫師會轉介到各縣市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或評估醫院。

不過,各縣市兒童發展評估供不應求,蔡維誼不諱言,兒童發展篩檢補助上路後,預估會再增加後端的壓力,但該做的就要做,將持續擴充評估量能,也持續與教育部討論人力培訓策略。國健署今年共編列2.33億元,較去年成長近4倍,各縣市聯評中心從75家增為85家,預估服務量能達4萬人,若加上地方自行補助的評估醫院,約可達4.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