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長新冠「腦霧」也常見! 醫列5招戰勝新冠後遺症

新冠肺炎急性期過後,可能還有包括「腦霧」在內的許多後遺症,不僅常見於成人,近期研究顯示也常見於幼童,國內外學者逐漸看見這個現象對於個人及社會帶來的負擔,甚至稱之為「國家危機」。這般後遺症究竟如何發生?「長新冠特別門診」醫師又提供什麼樣的治療及預防建議?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超過兩年,至今已逾5.6億人罹病,台灣染疫人數逾421萬人。愈來愈多人注意到,患者在疫後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後遺症,可能持續數月、甚至超過一年,這些長期未癒的症狀統稱「長新冠」。

國際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去年底刊登的歐美研究顯示,18~49歲的患者裏頭,有9.9%的人疫後產生持續1個月的後遺症,70歲以上患者則高達21.9%。常見症狀包括疲勞、間歇性頭痛、嗅覺喪失、呼吸道症狀;後遺症持續較久的人也更常出現心悸、麻痛感、記憶或注意力障礙 (俗稱腦霧)等問題。

兒少長新冠比例 比想像高

孩童的「長新冠」困擾並不亞於成人,近期陸續有大型研究勾勒兒童及青少年的後遺症概況,數據驚人。

《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今年6月刊登一篇研究系統性回顧多國文獻,分析顯示,0~18歲的染疫者在病後1個月有後遺症的比率為25.24%。另一篇刊登於《刺胳針:兒童及青少年健康(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的丹麥研究,針對全國超過4萬孩童進行的病例對照研究則顯示,高達40%左右的染疫孩童有持續超過2個月的後遺症,他們最常經歷的症狀包括:

● 0~3歲:咳嗽(6.4%)、情緒波動(6.1%)、皮疹 (4.4%)、食慾差(4.1%)等。

● 4~11歲:情緒波動(5.2%)、疲倦(3.9%)、記憶或專注困難(3.5%)、皮疹(2.9%)等。

● 12~14歲:疲倦(10%)、情緒波動(8.1%)、記憶或專注困難(6%)、頭痛(5%)等。

將後遺症盛行率數字乘上龐大的染疫人口,可以想見其帶來的社會影響相當可觀。

「這場流行病對社會有深遠地衝擊,孩子們可能受到隔離、貧窮、食物問題、失去照顧者、減少教育時間、壓力增加等各種情形所影響。新冠疫情啟動未來精神疾病的爆炸性成長,不僅影響新冠康復者,也影響整體社會。」美國羅格斯大學藥物流行病學和治療科學中心研究員珊卓拉等人,在論文中寫下憂心。

國內醫師也慢慢看見「長新冠」帶來的社會負擔。安南醫院副院長暨憂鬱症中心主任蘇冠賓注意到,門診中不少身心症患者的健康狀況在疫後惡化,有的人是既有病情加劇,有的人是慢性病失調、或新出現骨關節疼痛等,影響個人生活乃至社會勞動力等許多層面,「長新冠,在接下來這幾年將會是非常重大的社會議題」。

(有鑑於「長新冠」可能帶來沉重的社會負擔,蘇冠賓集結全台超過40名、橫跨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及多科別醫師,共同組成名為「台灣長新冠多中心研究(FOCuS)」的小組,即將透過網路問卷進行國內「長新冠」的初步調查,接著再篩選個案進行治療及預防的介入性臨床試驗,期盼找出最適合台灣的因應模式。圖片來源/陳德信攝影)

未能消除的慢性發炎 佔有一席之地

「長新冠」如何發生,為什麼常見像是自律神經失調會出現的症狀?個人究竟可以做些什麼?

蘇冠賓解釋,這些長期後遺症可能是由多項因素相互影響、共同導致的,舉例來說:

● 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後,會與細胞上名為ACE2的受體結合、造成感染。ACE2受體廣泛分布於全身多處,因此病毒可能經由下巴位置的 嗅覺神經向上侵犯到中樞神經,造成嗅覺味覺喪失、重症病人常見腦炎、或是疫後腦霧等現象。

● 抵禦病毒而活化的免疫/發炎反應,遲遲沒能緩解:人體因應病毒入侵而啟動的免疫反應,也會活化中樞神經系統的發炎反應,如果中樞神經系統的發炎反應未能消除、走向慢性化,那麼相關症狀也會遲遲無法褪去,例如發炎反應帶來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耗竭,將使得憂鬱及焦慮難以緩解。

● 病毒影響凝血功能失調,帶來栓塞:病毒感染可能會影響凝血功能,因此有的患者在染疫急性期會發生血管栓塞。腦部血管栓塞位置發生在語言區、運動區、與情緒有關的區域、或者與記憶有關的海馬迴,就分別會影響語言、動作、情緒及記憶。

● 染疫影響壓力系統失衡:人體的壓力反應中樞HPA軸(即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參與調節情緒、免疫、消化、內分泌等功能,當染疫帶來的身心壓力造成這個系統失衡,可能連帶影響免疫功能失調及自律神經失調,各式各樣的症狀隨之出現。

「長新冠」病人主訴症狀往往不只一種,蘇冠賓說,一般而言,人們不太可能一下有這麼多系統失調,因此這些症狀一定有某個共同的源頭問題,而答案就是一直無法消除的慢性發炎反應。「長新冠會影響許多不同器官,很難想像,有一種傳染病會對公眾健康造成如此嚴重的損害」。

抗炎生活之道 都值得一試

「該如何有效治療長新冠,目前還沒有經臨床試驗證實有效的方法。在此之前,所有可以改善發炎反應的方法都值得一試,」他強調。

國內有愈來愈多醫院為「長新冠」患者開設門診,每家醫院的執行方式不一。蘇冠賓任職的安南醫院目前正嘗試以視訊進行「長新冠特別門診」,當個管師所追蹤關懷的新冠肺炎康復者出現後遺症、需要醫療介入時,個管師便會媒合專科醫師與病人進行視訊診療,可能是身心科、腸胃科、心臟科或其他科別,未來院方不排除因應病患需求設置實體門診。醫護人員在除了針對疾病本身進行治療,還鼓勵病人實踐「抗發炎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及保有良好睡眠等。

(衛福部110年12月底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目前全台已有超過百家醫院參與,有需求的民眾可經由各參與醫院的個案管理師協助掛號診療。圖片來源/photoAC

歐美多國新冠疫情流行得比台灣早,更早開始協助「長新冠」患者面對後遺症。美國著名醫療機構梅約診所的醫師治療數百名「長新冠」患者後,近期分享戰勝後遺症的5點建議,看來同樣有助抗炎:

● 給自己時間康復:許多病人急於恢復正常生活、把自己逼得太緊,因而經常出現疲勞、呼吸急促、肌肉痠痛等症狀,這又讓他們對自己更沮喪。因此,患者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像做家事,可以先少量開始,再漸進式加回正常的量。

● 運動,先做阻抗運動:許多病人疫後嘗試做心肺運動,像是走路或騎車,不過醫師觀察到,這類增加心率的運動是對「長新冠」病人最困難的運動類型,因此建議先從阻抗運動做起,像是使用彈力繩、輕度的重訓、瑜伽或皮拉提斯,順利的話再加上輕度的有氧運動。

● 吃健康食物、補充水分:有的病人嗅覺味覺出問題,進而影響營養攝取。醫師建議病人採取均衡的、地中海式的飲食,並且減少加工及高脂食品。另外也要記得攝取充足的水分。

● 優化睡眠:改善睡眠有助作息及飲食規律,小撇步包括:注意房間內空氣流通、房間內溫度略低於白天的溫度、避免在床上滑手機、午餐後別喝咖啡、睡前2小時不運動等。

● 嗅覺再訓練:嗅覺失調的患者可嘗試嗅覺再訓練,加速復原。醫師建議可自我訓練聞聞4種東西的氣味,包括花(如玫瑰花)、柑橘類(如檸檬)、尤加利以及丁香(精油或其他家中有這種氣味的物品),患者可先針對其中一種味道深吸15秒,停頓10秒,再嘗試聞下一種味道;如此1天進行2次,嗅覺敏銳度就能逐漸進步。

(地中海飲食的特色包括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多樣且充足的蔬菜、多樣且適量的水果、適量乳製品、適量黃豆及其製品、適量好油、適量堅果、優質蛋白質、魚肉及禽肉等,並且減少紅肉、肥肉、甜品的攝取頻率。圖片來源/Pexels

症狀嚴重時 可諮詢醫師補充魚油或藻油

在飲食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預防或治療「長新冠」,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的攝取可能有助益。

蘇冠賓與光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鈞百近日共同發表於《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論文指出,Omega3是預防及治療「長新冠」的新方向。因為Omega3及其生物活性代謝物會與磷脂代謝交互作用,將磷脂轉換為抗炎代謝物來修復大腦、改善氧化壓力及免疫失調,同時能改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和凝血功能,藉此緩解「長新冠」造成的微小血管障礙。此外,Omega3本身有抗鬱效果,因此有助緩解憂鬱及焦慮症狀。

在日常飲食中,深海魚類所含的魚油富含Omega3,當中的主要成分為二十碳五烯酸(EPA)與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前者是抗炎、預防動脈硬化與減少血液凝塊的關鍵角色。因此,如果臨床碰到身心症狀已影響生活的患者,蘇冠賓會特別建議補充EPA:

成人患者:每天攝取1克(1,000毫克)的EPA。要攝取到這個標準,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份資料庫,約需要35克左右的烤鯖魚、70克的秋刀魚、50克的海苔片、100克左右的大西洋鮭魚、100克左右的海鱺魚、150克的蒲燒鰻鱺魚片、200克左右的白帶魚等,或者可諮詢醫師如何選購保健食品。

12歲以下兒童患者:每天攝取0.5克(500毫克)的EPA。

素食患者:素食患者可視意願考慮改攝取藻油。如果是補充膠囊,須留意膠囊多以明膠為主原料,而明膠成分亦來自動物。

延伸閱讀:

新冠後遺症咳嗽、頭痛、失眠?改善長新冠7招馬上學

腦霧是什麼?腦霧症狀有哪些?改善腦霧7招一次學會

長新冠症狀中醫有解 9個保健穴道、飲食和運動建議一次看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