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首波冷氣團報到》醫:不只三高...這「4大族群」也要預防心血管疾病猝發

入冬首波冷氣團報到,醫師及國健署提醒民眾要注意避免心血管疾病猝發。(圖片來源/umaco@photoAC)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今年入冬以來在本週首波冷空氣來臨,伴隨東北季風增強,除了水氣增多,最明顯就是氣溫下降。

面對氣溫驟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首當其衝的就是三高族、心血管疾病與年長者,因為低溫及溫差過大都容易誘發急性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腦中風。」

事實上,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在一年當中,不分季節都有可能發生,「不過一到秋冬交替之際,因氣溫快速變化易造成心血管收縮,引起血壓不穩,導致腦血管破裂引發中風,或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

面對冷氣團報到,該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猝發?

(更多新聞:婦畏光以為是白內障...檢查竟是「這一型乾眼症」 北榮引「脈衝光治療」造福逾百位患者 )

不只三高!這「4大族群」也要當心猝發心血管疾病

錢政平指出,依據國健署運用94-104年三高調查檔資料,串接105-106年健保就醫資料,分析6,558位個案發現,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後續發生心臟病的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1.78倍、1.47倍及1.43倍。

除了三高族群,錢政平也提到,「年長者隨年齡增加,心血管也會因老化逐漸失去彈性、硬化、狹窄,後續腦血管發生阻塞或破裂並引發中風的機率也跟著提升。還有肥胖、有抽菸者、家族有心血管相關病史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都會比一般人還高。」

錢政平進一步補充,「心血管疾病在發生初期時,完全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大多是心血管急症發作(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時,其嚴重程度會危及生命,大多數人也是在緊急送醫後才驚覺心血管已發生嚴重硬化、堵塞,此時只有儘快就醫才可降低死亡機率及搶救存活後失能的情形。」

泡湯應在飯後2小時、不超過●●分鐘

至於冷氣團到來,國健署也整理日常生活民眾需注意的4件事: 

1.  起床時,先在床上動一動

國健署提到這樣做能促進身體血液循環,之後再慢慢坐起,並馬上添加外套保暖,下床時雙手扶好並確認雙腳踩穩地板,再進行每日的日常作息。「不能因為天氣冷而將室內門窗緊閉,建議適度開窗,保持空氣的流通。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以洋蔥式的穿衣原則,既保暖又穿脫方便。」晨間運動時也要充分熱身,溫和且循序漸進活絡身體。另外,不論在室內或室外,建議喝溫開水補充身體所需水份。

2.  泡湯應在飯後2小時、水溫不超過40度、不超過15分鐘、不單獨泡湯等;如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慢性病患者、心血管患者等),不宜泡湯或泡澡。

泡湯應在飯後2小時、水溫不超過40度、不超過15分鐘,慢性病患者、心血管患者不宜泡湯或泡澡。(圖片來源/acworks@photoAC)

3.  規律服藥

要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妥善控制病情,若是三高患者或心血管患者,都要量測血壓、血糖等,不要自己增減藥物或停藥,外出要隨身攜帶健保卡與藥物,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更應隨身攜帶。

4.  注意徵兆

溫差大,腦中風的風險隨之增加,若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症狀,可能是中風的徵兆,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當民眾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徵兆,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不論是中風或心臟急性發作狀況,應儘速撥打119送醫,把握急救黃金期。

「日常5件事」預防心血管疾病

錢政平也強調,預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關鍵是「時間」,「不只是在急症發作時必須分秒必爭送醫搶救,最好的辦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尤其做好定期健檢,才能更確實為心血管維持在健康狀態預留更多時間。」

他也建議成人應每年安排至少一次的測量血壓及血液檢查,以便掌控三高狀態,並可搭配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或進一步安排高階影像查如腦心血管磁振造影,以便觀察血管是否發生病變。「若想確認冠狀動脈是否有鈣化及堵塞現象,也可利用冠狀動脈鈣化分析(CAC),以及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電腦斷層檢查(CTA)。」

當時節走到秋冬交替與邁入寒冷冬季時,醫師也再次提醒民眾要特別當心血管健康、注重保暖,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猝發。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日本踢贏西班牙晉級世足16強 世界盃概念股歡慶大漲
第二屆「N世代學苑」成果發表會 展現中小企業數位轉型成果
快訊》被問論文抄襲鄭文燦掉頭就走 台大下週一寄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