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場收1百元 戴勝益開書店徵免費志工惹議

王品集團前董事長戴勝益創設的「益品書屋」日前開始營業,並定位為社會企業,他稱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是想推動書香社會。然而,益品書店的營運模式、營收分配與其所謂的「志工招募」等皆引發外界熱議。
 
益品書屋約有2,500本以精裝本為主的各類書籍,但不販售,只供讀者閱讀,經營模式則為每人入場費100元,即可不限時,且可無限暢飲咖啡、冰砂、茶等飲品,不僅看到飽,還能喝到飽。不過,上述的營利方式,讓許多人不禁質疑根本不符合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


 
此外,益品書屋廣招大學志工也備受討論,不少人認為服務對象是付費的消費群眾,就如同一般書店的打工,卻不支薪,甚至還以實習課程或學習學分的方式與學校合作,引起譁然,部分人懷疑其是否打著「社會企業」的旗幟,實為降低人事成本。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活動企劃賴先生表示,由於社會企業的概念相當新穎,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實行方式,較沒有所謂的定義。不過,簡言之,社會企業是一個共好的機制。賴先生進一步說明,很多人單純以為做一件事,只要既符合社會公益,還能以永續的方式營利,就是社會企業,但社會企業最關鍵的概念在於發現問題並有效解決它。


賴先生指出,對此要追溯益品書屋的開設,是發現並要解決什麼問題。他說,若益品書屋是將營收直接補助低收入戶或偏鄉學生,甚至將書店蓋於偏鄉,並讓學生免費入場,才較接近社會企業。

賴先生分析,目前益品書屋缺少社會性,即要解決的社會議題仍相當模糊。他認為,雖然戴勝益訴求以平價的方式,吸引大眾多閱讀,但此一客群較屬中上階族群,事實上,他們是有能力去購買自己想看的書籍,相對而言,仍缺少對弱勢族群的照顧,他建議可以針對這部分做改善,益品書屋就不會只停留在商業模式的傳統企業。
 
對於志工招募的質疑,賴先生談及在社會企業中,若是沒有給予金錢,講求的就是「換工」,在互惠的架構下,雙方良好相處。他補述,金錢交換並非唯一的手法,可以轉換成其他方式,讓雙方都得利,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從事志工前,雙方建立共識。
 
對於書店與社會企業結合的可能性,閱樂書店也是社會企業「城市浪人」核心成員的黃韋嘉指出,其實並不牴觸,最成功的結合案例就是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


他強調,大眾應先破除一些對社會企業的迷思,首要就是社會企業也是需要營利。此外,他認為一般企業和社會企業沒有很大的差異,因為所有商業行為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是社會企業更聚焦於大眾關注的社會問題。
 
閱樂書店以藝文走出獨特的風格,黃韋嘉也分享,複合型態絕對是趨勢之一,選擇販售的書籍種類也將成為關鍵。他描述資訊量的增加,大眾已逐漸走向小眾化,儘管誠品、博客來等簡單取貨式消費仍會存在,但個人化直銷也會出現,針對各族群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