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檢疫0+7正式上路 全球旅遊降二級警示

記者 段楚禎 報導

新冠肺炎單日確診數連增3天,且再度出現5字頭,來到這波疫情次高峰。今(12)天新增5萬2,405例確定病例,分別為本土5萬2,338例及67例境外移入;中重症101例,其中1例為兒童重症MIS-C,另增37例死亡。目前國內累計699萬7,376例確診,包括696萬1,755例本土病例,3萬5,567例境外移入,其中1萬1,657例病歿。

COVID-19本土病例比昨天(11)天高出1萬974例,上升26.5%,與上週同日(10/5)相比減少2,536例,週降4.6%。全國仍有11縣市破千,包含新北市9,706例,台中市6,753例,高雄市5,842例,台北市5,269例,桃園市5,028例,台南市4,149例,彰化縣2,912例,屏東縣1,776例,雲林縣1,482例,苗栗縣1,345例及新竹縣1,343例。

其他縣市確診病例分別為宜蘭縣991例,嘉義縣969例,新竹市932例,南投縣817例,基隆市748例,花蓮縣730例,嘉義市613例,台東縣463例,金門縣246例,澎湖縣188例及連江縣36例。

今天公布1名兒童重症MIS-C為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曾在9月9日確診,10月1日起陸續出現發燒、活力、食慾下降等症狀,4日就醫發現有脫水現象住院,出現腹瀉、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等情形,懷疑MIS-C,10月5日轉院至醫學中心,目前病況穩定治療觀察中。

至於37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未滿5歲歲至90多歲,皆為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25例未接種3劑以上新冠疫苗。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1歲男童,無慢性病也未接種疫苗,10月4日出現呼吸喘、發燒等症狀,至診所就醫診斷為感冒,開立藥物服用,病況一度穩定。不料隔天早晨被家屬發現在家昏迷,送醫時已無呼吸心跳,急診PCR檢驗陽性、Ct值37.5,經急救無效過世。

血管外科醫師吳欣岱發現,近日兒科急診室擠滿等待看診的小病患,有許多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肆虐,很容易在孩童間傳播,主要症狀為流鼻水、咳嗽、呼吸急促及發燒。提醒家長,若2歲以下的嬰幼兒呼吸發出「咻咻」聲,就要儘快就醫。

邊境檢疫「0+7」新制明(13)天上路,入境免居家檢疫,改採7天自主防疫,入境後須遵守1人1室,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如須要外出,2日內快篩陰性即可出門,因此可以上班、上課,不過須全程配戴口罩。若有用餐需求,可在餐廳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用畢後應立即戴好口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配合即將實施的「0+7」檢疫政策,入境人員免除居家檢疫,改為7天自主防疫,經綜合評估國內疫情、醫療量能狀況,以及醫療機構防疫安全與民眾探病等需求,自明日起,調整自主防疫期間相關醫療防疫措施。

羅一鈞進一步說明,自主防疫者原則上不得探病,但有病人手術須家人陪同、病人病情說明、患者病危及其他特殊原因等種4條件則可探病;而返國醫護持2天內快篩陰性證明就能上班。入境民眾於返回工作前進行1次公費家用快篩,且於自主防疫期間,每1至2天於上班前實施1次公費家用快篩;醫療機構得依傳播風險及工作性質等,評估調整篩檢頻率。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開打近3週,昨天接種6萬8,621人次,創施打以來最高紀錄。不過,台南1名里長昨天下午接種次世代疫苗後,今日清晨心肌梗塞過世,死亡後快篩才發現確診,令民眾擔心確診又打疫苗恐有不良反應,是否應在打疫苗前先快篩,確定未染疫再接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不會建議這樣做。

此外,相隔936天,因應國內放寬邊境管制措施,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明日0時起,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調降至第二級「警示」(Alert)。莊人祥強調,國際間仍存在新冠肺炎傳播風險,BA.5傳染力強,為全球主流病毒株,國人出國旅遊時,應做好完整接種新冠疫苗等加強防護措施,以維護個人健康。

原文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