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失調?可能是腦下垂體腫瘤

好醫師新聞網專案中心/採訪報導

上圖:台大醫師神經外科黃博浩醫師

人類的大腦是最精細的器官,尤其大腦內部又有許多不同功能的組織,掌管著人類生活所需的一切訊息與指揮功能;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位於顱底中央的蝶鞍部(sella turcica),負責分泌各類賀爾蒙以調控人類生長發育、水份代謝、 產後哺乳、以及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內分泌器官的功能,是內分泌系統的樞紐。一旦出現腫瘤,就會導致維繫生命正常運作的內分泌失調,治療方式有藥物、放射及手術三大類,其中的內視鏡經蝶竇手術是較新發展,其相關療效優於傳統手術。

負責掌管內分泌系統的腦下垂體,實際大小僅一立方公分,重量約 0.5 公克,只不過此彈丸之地卻是顱內腫瘤的好發位置,將近有十分之一的腦瘤係源自腦下垂體。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博浩指出,腦下垂體瘤大多數為良性,依據其是否分泌賀爾蒙,可以分為兩大類:功能性垂體瘤與非功能性垂體瘤。前者可能造成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生長激素瘤,growth hormone tumor)、庫欣氏症(腎上腺皮質促泌激素瘤,ACTH tumor)、溢乳症(泌乳素瘤,prolactinoma)、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促泌激素瘤,TSH tumor)等內分泌病變;後者在初期無症狀,但若腫瘤生長擴大壓迫視神經路徑 或其他腦組織時,則會導致視野缺損或其他神經功能障礙。當病患出現內分泌功能障礙或視野缺損時,宜儘快接受治療。

黃博浩說,目前常見的腦下垂體瘤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放射線、與手術治療等。 藥物治療的對象主要針對功能性垂體瘤,尤其多巴氨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對於泌乳素瘤,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生長與調節內分泌功能;抗生長激素(octreotide)對於生長激素瘤則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放射線治療近年來配合立體定位技術來進行高準確度的腫瘤照射,新的儀器如電腦刀 (cyberknife)、加瑪刀(gamma knife)對於腦下垂體瘤的療效亦十分顯著。

手術是腦下垂體腫瘤常見的治療。大部份的腦下垂體腫瘤是良性的,若手術完整切除,此疾病即已治癒,不需後續化學治療或電療。 功能性腦下垂體瘤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出現副作用 或大型的非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壓迫神經組織導致視野缺損或其他神經功能障礙 ,以及急性腦下垂體腫瘤出血(Pituitary apoplexy)的病患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黃博浩進一步指出,目前各大醫院施行腦下垂體腫瘤手術最常見的類型有:1.顯微鏡經蝶竇手術 (micr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這種手術可以經由鼻孔或唇內進行。手術需要在鼻中隔或上牙齦處做切割,手術結束後再作修補。2.開顱手術 transcranial surgery)。若腦下垂體腫瘤過於巨大或無法以經蝶竇手術安全切除,則可選擇開顱手術。目前開顱手術亦可以經眉毛手術進行 (圖一之D)3.內視鏡經蝶竇手術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這種手術是一種較新的手術方式。神經外科醫師將內視鏡置入病患鼻,經由蝶竇到腦下垂體窩附近進行腫瘤切除 (圖二之B)。在大部份醫學中心的神經外科醫生皆可以利用經鼻內視鏡經蝶竇手術安全的切除大部份的良性腦下垂體腫瘤。

圖 (A) 腦下垂體的大體位置與視神經之關係 (B) 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之示意圖

適合接受經鼻內視鏡手術之腦下垂體疾病包括:腦下垂體腫瘤, Rathke氏囊腫 (Rathke’s cysts)與部分的顱咽瘤(craniopharyngioma)等。

經鼻內視鏡手術的優點是不需在鼻中隔作切割,對鼻腔粘膜的破壞較低,手術後病患的不適感會較少。另外內視鏡的優點是解析度較高,手術中醫師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並可利用30度內視鏡檢查是否腫瘤有完全切除。目前有研究顯示內視鏡手術(較傳統手術)有較高的腫瘤切除率與較低的併發症。

至於風險與併發症的問題則與傳統手術相似,經鼻內視鏡手術之併發症包括感染,出血,視神經傷害,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腦下垂體賀爾蒙不足與腦脊髓液外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整體手術後之嚴重併發症之發生機會低於8-10%。輕微的感染多數以抗生素治療即可治癒,但若發生嚴重感染(如腦下垂體化膿)則有可能需接受引流手術。手術後鼻腔流血多數會慢慢改善,但亦有少數案例需要接受止血手術。尿崩症與腦下垂體賀爾蒙不足,又可分為暫時性或永久性,需要補充賀爾蒙並定期抽血檢查。一般來說永久性的腦下垂體賀爾蒙不足之機會低於5%,這些病患需終身補充賀爾蒙。腦脊髓液外漏發生之機會為3.5%,手術中會使用組織膠或自體脂肪組織來修補腦膜破洞,手術後需臥床並接受腰椎腦脊髓液引流(lumbar drainage)約5-7天以利腦膜破洞愈合。

黃博浩強調,目前的醫療水準,在手術中發生傷到內頸動脈的機會極低(0.5%),但若發生則有可能有生命危險。研究顯示,內視鏡手術(較傳統手術)有較低的併發症比率。至於麻醉風險通常和年紀與心肺肝腎功能有關,手術前通常會諮詢麻醉科醫師之意見。其餘風險包括:中風,心臟病發作,下肢靜脈栓塞等。

另外,若手術無法順利完整切除腫瘤,則有可能需要接受開顱手術或放射線手術治療。

圖 (A) 腦下垂體腫瘤壓迫到視神經, 術前核磁共振檢查 (B) 經鼻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後腫瘤完全切除且視神經壓迫獲得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