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是你的辦公室? 認識後疫情時代的「數位游牧」熱潮【副刊】

(※ 文、圖:甲思敏,華語老師、數位遊牧民族,經營Podcast《甲思敏遊牧生活》,合著《十六歲的壯遊課》)

一邊旅行、一邊工作不是夢

「全世界都是你的辦公室。」

聽起來很夢幻,感覺像是廣告標語、誇大不實,但這真的不是夢想,也非遙不可及,反而是疫情後世界的新浪潮。

(在埃及達哈布海邊工作)
(在埃及達哈布海邊工作)

我曾在埃及達哈布海邊,一邊敲著鍵盤寫文章,一邊望著眼前的綠樹層層疊疊;也曾住在泰北一間環境幽美的靈修中心,享受不同深淺的綠爬滿眼前,同時沐浴在鳥鳴蟬叫的聲音饗宴中。

這是我想都沒想過的生活體驗——早上6時起床,先與一群僧侶學習冥想,下午再到wifi穩定的圖書館或辦公區,打開電腦進入工作模式。

(在泰北的佛教靈修中心,早上學習冥想。)
(在泰北的佛教靈修中心,早上學習冥想。)

人生不再是朝九晚五加上假日的小確幸咖啡店,或者公司家裡兩點一線,而是選擇喜歡的國家,在某個城市住上幾個星期或幾個月,體驗介於觀光客跟本地人之間的旅居生活。

(在泰北的佛教靈修中心,下午開始進入工作模式。)
(在泰北的佛教靈修中心,下午開始進入工作模式。)

看準後疫情時代與數位遊牧的觀光熱潮,越來越多國家,像是泰國、日本、加拿大等國陸陸續續推出數位遊牧簽證,也有許多大公司帶頭,願意讓員工遠距工作。

  • 疫情後新型態可邊玩邊工作 義大利推「數位游牧」簽證

根據《富比世雜誌》報導,截至2022年,有近1700萬美國人自稱數位遊牧者,相較於2019年增長了131%,預計到了2025年,有高達3570萬美國人,也就是全體勞動人口的22%,將成為遠程工作者。

疫情時被困住的員工迫不急待想投奔自由,拒絕進入辦公室,帶著筆電過上旅居的生活,我們稱這樣的新生活型態為「數位遊牧」。

疫情之後,更多人看到遠距工作的可行性,許多員工與老闆協調維持全遠距或者半遠距的可能性,許多大公司像是Google、Facebook也同意員工不用進辦公室,上司不會盯著你是否在位子上8小時,而是責任制有完成工作就好。

也有些公司調整為每年有1至2個月的數位遊牧福利,讓員工有機會自由在海外移動,但特定幾個月還是要進辦公室完成任務,在勞雇雙方的期待之間取得平衡。

什麼是「數位遊牧民族」?這些人做什麼工作?

「Digital nomad」這個名詞最早於1997年由日本半導體專家牧本次雄提出,當時他看見未來的工作型態只要藉由電腦跟網路就可以完成,也說明了一邊旅行、一邊工作的可能性。

近幾年「Digital nomad」才被翻譯為「數位遊牧民族」、「數字遊民」或「數碼遊牧」等名詞,疫情之後,這幾個字更成為熱門的搜尋引擎關鍵字。

每次解釋什麼是數位遊牧,都讓我想到國中的地理老師說:「蒙古人逐水草而居,草長到哪裡,他們就移動到哪,居無定所。」

換句話說,我認為:「數位遊牧民族逐wifi而居,哪裡有美景、有穩定的網路、有相對低的物價,他們就移動到哪。」

但是nomad不一定居無定所,有些會選擇喜歡的城市為基地,有個家的感覺,每年自由調配想待在基地幾個月,其他時間就在世界各地旅居;也有些nomad喜歡居無定所,感覺對了就待久一點,感覺乏了,就往下一個城市移動。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人開始數位遊牧的生活,我也遇過一些旅行長達10年的nomad,那麼他們到底燒了幾輩子的好香、有什麼樣的工作技能,才能這麼早開始數位遊牧呢?

一開始最多人的工作是IT產業,像是軟體工程師、網站工程師或是使用者介面設計師等等。隨著遠距工作的興起,越來越多工作可以不用進辦公室,有些人像我一樣是語言老師,或者經營自媒體,還有電子商務行銷、平面與動畫設計、影音剪輯、文案寫手、線上客服等等,都是常見的遠距工作類型。

(線上華語課,教美國學生中文。)
(線上華語課,教美國學生中文。)

數位遊牧是「融入當地日常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對於數位遊牧民族的想像有美麗的誤會,認為這群人都在玩、很有錢,或者質疑工作的品質好嗎?

其實數位遊牧跟一般的短期度假或者背包客的生活完全不一樣,因為我們的時間分配跟上班族一樣,平日每天8小時工作、週末才會出去玩。

當然也有些自由工作者或是創業家時間分配比較彈性,有些人旅居的時候會降低工作時間,享受當下的異國生活;有些人則是工作狂,甚至沒去過幾個景點,但至少嚐過幾樣當地食物,例如泰奶、咖哩,或者去健身房打泰拳,體驗跟自己國家不同的日常生活。

(峇里島的日常一餐:綜合菜飯Nasi Campur。)
(峇里島的日常一餐:綜合菜飯Nasi Campur。)
(泰國的日常運動:打泰拳。)
(泰國的日常運動:打泰拳。)

數位遊牧沒辦法像是跟旅行團一樣每天跑景點,我們更像是選擇一個喜歡的城市停下來生活。對我來說,最舒服的長度是一個城市待1至3個月,畢竟平日要工作,晚上下班後也不能跑太遠,週末才有可能去郊區或是比較遠的景點。

例如很多人以為我曾經住在峇里島2個月,已經是峇里島達人,去過每個景點,其實不然。你可以想像我得將「峇里島5日遊」的每一個景點,分布在5個週末,才能跑完每一個地方,但有些週末最後可能只想「待在家」,懶得跑太遠,這也是我在數位遊牧以前始料未及的狀況。

(跟開羅大學中文系學生遊金字塔。)
(跟開羅大學中文系學生遊金字塔。)

觀光景點已經不是我的首要目標,也不會每餐都去網美餐廳吃飯,反而更喜歡探索當地CP值高的路邊攤或是小餐館;住宿也不會選擇有漂浮早餐的豪華飯店,通常會找可月租的平價民宿,價格還是會比當地人高,但比觀光客的日租便宜很多。

如果在東南亞,大概台幣7千至1萬5千元就有品質很好的月租套房或公寓,每週還有專人打掃,我常開玩笑說在開始數位遊牧後,從沒打掃過自己的房間,是懶人一大福音。

而工作地點除了咖啡廳或自己的airbnb,很多數位遊牧民族會在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工作,享有穩定的高速網路、安靜的會議空間,更重要的是,有機會認識其他的數位遊牧民族。

像是清邁我去過的Coworking space就有7間,古城慢活的氣氛加上低物價吸引世界各國的nomad前來朝聖,清邁也因此成為nomad的共同生活圈,在這裡非常容易找到遊牧同溫層的朋友。

(在清邁的coworking space跟偽同事們都是好朋友。)
(在清邁的coworking space跟偽同事們都是好朋友。)

跳脫原本的思維,生活滿意度大幅提高

遊牧了3年多,我陸續旅居過的城市有墨西哥城、恆春、清邁、帕岸島、峇里島、埃及達哈布等等。喜歡大自然的我,只要確定想去的地方網路穩定,絕對扛著行李與電腦,立刻上山下海。

每次到新的地方,都讓我的全身細胞興奮跳躍,想要了解不同的文化,體驗世界各國不同的美食與生活方式。

長期的數位遊牧生活,不像短期旅行總是在興奮與期待之中,我們一樣要面對人生的高低起伏,像是感情的卡關、工作上的困境,可能被上司刁難、被難搞客戶纏上。

不過當會議結束、蓋上筆電的同時,映入眼簾的是海、是山,能馬上衝去浮潛,或是爬山在瀑布邊冥想,沖刷負面的情緒,換回好心情。

常常聽到朋友抱怨完工作後,他自己環顧四周又馬上改口,衷心感謝當下的生活,也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能擁有遠距工作的技能。

整體來說,數位遊牧民族對生活的滿意度都超級高,也熱愛遊牧的人生。

原來光是活著就可以這麼幸福,每天起床會期待工作,也期待出去玩,追求的不再只是工作上的位階、年薪,或者房子買了沒?更是直接活在當下,享受生活,這是我旅行5年來,價值觀最大的改變,也因為認識各色各樣的人、聽到不同的人生故事,對於人生有更多無限的想像。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全世界都是你的辦公室? 認識後疫情時代的「數位游牧」熱潮【副刊】
ม.ค.-มี.ค.ปัญหามลพิษทางอากาศไทยวิกฤต เชียงใหม่ AQI เฉลี่ยถึง 200
Foto PM Chen dibajak sindikat penipuan investa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