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再生能源船將環球成功 國際海事組織將推航運業碳稅

全球首艘以再生能源及氫能驅動的零排放船隻「能源觀察者號」(Energy Observer)於2020年正式展開環球之旅,歷經多年航行後,正準備完成最後一哩路。與此同時,國際海事組織(IMO)也在研議航運業碳稅的可能性,雙管齊下,航運業有機會成功轉型嗎?

完全使用再生能源驅動的「能源觀察者號」將完成環球一圈的創舉。圖片來源:擷取自能源觀察者官網
完全使用再生能源驅動的「能源觀察者號」將完成環球一圈的創舉。圖片來源:擷取自能源觀察者官網

歷時四年 全再生能源運作實驗船將完成環球之旅

全球第一艘完全使用再生能源運作的實驗船「能源觀察者號」,即將完成環球之旅。這艘實驗船最早由投入氫燃料電池系統的豐田(Toyota)車廠開發,2017年自法國聖瑪洛(Saint-Malo)下水,先後訪問全球超過50個國家、100個港口,展現交通工具潛在能源的新選擇。

2020年,該船展開環球之旅,除裝設新型風帆「海洋之翼」(Oceanwings),測試是否可以提升船隻速度、減少能耗外,也全程使用再生能源及氫能航行;環球旅行之際,也會同步觀察、研究在非洲、亞太地區及南極洲等不同地區、氣候條件下的能源消耗模式,並已於今(2024)年2月29日抵達美國佛羅里達州,接著停靠華盛頓、紐約及波士頓後,它就會開始返航法國,替旅程畫上句點。

能源觀察者號使用40%風能、40%太陽能以及沿途電解海水產生的20%氫能航行,希望達成零排放航行、從自然界無害取得能源的目標,不僅航程中完全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及PM2.5,航行蒐集的資料也可供未來航運業參考,為船運減碳帶來積極正面影響,海洋之翼更是已開始裝設在商用船隻上。

海運佔全球貿易額近九成,碳排量也是全球減碳的關鍵之一。圖片來源:smartschwarz/Pixabay
海運佔全球貿易額近九成,碳排量也是全球減碳的關鍵之一。圖片來源:smartschwarz/Pixabay

全球貿易命脈排碳量逾10億噸 國際海事組織將推「航運碳稅」

海洋航運業每年排出的溫室氣體約為全球總排放量的2.9%,雖然乍聽下不多,但實際排放量仍超過10億噸,比航空業略高;另一方面,在全球各大洋航行的貨輪超過5萬艘,大部分使用極為濃稠、燃燒後會產生有毒廢氣的重油作為燃料,更多了一個亟需控管航運氣體排放的理由。

然而,由於公海管轄困難,雖然過去幾年航運碳稅獲得大量關注,實際上仍難見有效、實質的控管。不過,在國際海事組織(IMO)的積極協商下,去(2023)年巴黎的「新全球金融公約峰會」(Summit for a New Global Financing Pact)上,多國和區域組織已有將碳稅初步法規化的構想。

海運是全球貿易、貨櫃商品最主要的移動模式,貿易量佔全球總量近九成,若開始針對航運碳排放課稅,金額可能高達1000億美元,這些大量資金將有效填補目前在氣候調適上的資金缺口。

國際海事組織今年3月於倫敦開會時初步確定了相關架構,預計明年會討論出更多細節,並於2027年正式實施,只是IMO秘書長多明戈斯(Arsenio Dominguez)也坦承,具體而言該課徵多少、標準如何計算仍舊不得而知,僅能「確定」明年會有相關機制藍圖,且預計會將資金用於潔淨能源的投資、研究經費,甚至是獎勵金等。

儘管仰賴船運貿易,太平洋島國仍是這次碳稅的主要推手。圖片來源:sbe_musik/Pixabay
儘管仰賴船運貿易,太平洋島國仍是這次碳稅的主要推手。圖片來源:sbe_musik/Pixabay

支持海運碳稅國家增加 仍須注意經濟、永續平衡

IMO 3月的課稅提案獲得了歐盟、加拿大、日本以及深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太平洋島國支持,共有47國表達支持立場,相比去年在法國召開的峰會,支持者已多了一倍,不過中國、巴西等國仍表示反對,主張這將癱瘓極度依賴貿易的新興經濟體。

對於馬紹爾群島、萬那杜等太平洋島國來說,雖然極度仰賴貿易,深受上升的海水面及極端氣候衝擊的經驗仍深植於心,已試圖推行這類航運碳稅的行動多年,這些島國提案徵收每公噸150美元的稅額,這將讓船商的每噸燃油成本增加數百美元,也因此有機會大幅推動企業研發、使用替代能源的決心。

儘管抱負遠大,分析認為,這樣的新規範勢必會遭到船運業強烈反彈,不只是海事相關政府部門可能須審慎考慮,環境與經濟部門也必須因應新碳稅可能帶來的經濟衝擊。

不過好消息是,帶著幾年來航行蒐集的數據資料,能源觀察者計畫已在籌備新的船艦,這次將會是近200公尺長且可承重5000公噸的貨輪「能源觀察者2號」(Energy Observer 2),運作上將更貼近實際使用情形,或許有一天,更為環保的液態氫將有機會成為能源新未來,替航運業帶來全新能源效率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