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空氣品質發警報! 這4種行為會讓你吸入更多的PM2.5

入秋最大規模的空汙來襲,這幾天許多縣市都出現空氣品質嚴重不良的紫色警報,環保署警告「對所有族群非常不健康」。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啟信,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時指出,懸浮微粒英文簡稱PM,是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是指大氣環境中除了水分子之外的固態或液態粒狀物。這些空氣中的顆粒若直徑小於10微米,就有機會被吸到肺部,造成健康危害,因此過去監測對象主要針對PM10,後來發現更小的2.5微米、對健康的影響更大,所以稱為「細懸浮微粒」,台灣的監測站從2007年起,已經加裝PM2.5的監測來預警。

細懸浮微粒(PM2.5)
細懸浮微粒(PM2.5)

PM2.5是怎麼來的?可分為初級來源與次級來源。初級來源指的是直接從自然與人為活動所排放,在大氣環境中未經化學反應產生的微粒,比如天然的海鹽飛沫、工地粉塵、車行揚塵等;次級來源是指從汽化的化學物質,經過冷凝或吸附作用變成一顆小小微粒,比如來自燃煤、燃油廠、煉鋼廠、石化相關產業工廠、機動車輛等。

室外汙染 多來自汽機車與工廠

室外的PM2.5最常見的來源多半是人為造成,也比較具有毒性,比如汽機車燃燒石化產生的廢氣、大量金屬冶煉的鋼鐵工廠與化學工業、處理垃圾的焚化爐,還有中南部常見燃燒稻草的行為也會產生。

抽菸、焚香、油煙也有PM2.5

這些行為可能吸入過多PM2.5!
這些行為可能吸入過多PM2.5!

可別以為PM2.5只存在室外,室內也會產生,包括燒香產生的煙塵、抽菸、廚房油煙、打掃的揚塵等。菸品的煙霧除了有PM2.5,還有各種汙染物質,曾有研究顯示家有抽菸者,PM2.5的背景值會增加2至3倍,因此不論抽菸或燒香拜拜,能免則免。

然而有些行為則無可避免,比如燃燒瓦斯就會產生比PM2.5更細小的極細懸浮微粒,能做的預防措施就是減少暴露量,因此煮菜時油炸溫度盡量不要太高,或是烹調方式多以電鍋、水煮取代,甚至改用非瓦斯的電子爐。

PM2.5危害肺部與心血管

PM2.5的健康危害
PM2.5的健康危害

近年PM2.5這麼受到關注,就是因為對健康有明顯的威脅,已經確定會危害肺部與心血管。PM2.5對呼吸道的影響很重大,吸入後刺激肺部,會影響肺部換氣、使得肺功能下降,還會誘發慢性發炎,導致抵抗力變差,容易感染。

為什麼對心血管也有影響呢?因為慢性發炎時,體內就會有氧化壓力,導致血管硬化、也容易產生血栓,同時還會讓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產生心律不整等問題,以致於心跳該快不快、該慢不慢,增加誘發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更新的研究則指出,PM2.5還可能對腦部有影響,可能源自PM2.5對微小血管的破壞,導致中風或失智的風險增加,甚至是直接造成神經性退化疾病,出現阿茲海默症的前期病理變化;還有些研究則顯示,PM2.5會導致新生兒出生體重下降,體重不足會增加病變以及死亡風險。

PM2.5與肺癌有關

肺癌始終高居我國癌症死因前兩名,且有相當比例的患者沒有吸菸,醫界漸漸發現空氣汙染具有一定影響,其中PM2.5就是兇手之一,它會造成基因突變與傷害,已經被證實是確定的人類致肺癌物質。

目前研究多認為PM2.5與肺癌的死亡率確實有關,然而從基因突變到產生癌細胞還有很長時間,因此PM2.5是否會直接增加肺癌的發生率,還需要更多長時間觀察的研究來證實,台灣還需要更長的監測資料來分析。不過在其他國家,已經有研究顯示肺癌發生率的增加與大氣中PM2.5微粒暴露有關。

多用鼻子呼吸 少用嘴巴呼吸

只要呼吸就可能吸入PM2.5等汙染物,聽起來很嚇人,其實肺有一套自我保護機制,第一個重要關卡就是鼻子,複雜的鼻腔構造會讓相當大部份的懸浮微粒撞擊與沉積下來;若進入了呼吸道,這裡的環境溼度比較高,親水性的顆粒會吸水膨脹,因此較容易撞擊沉積在較大的氣管與支氣管這樣的呼吸道,這時呼吸道纖毛會朝著喉嚨方向將顆粒往外掃,到喉嚨後吞嚥下去、經過腸胃道排出來,大部份被吸進去的較大顆粒約在24~48小時內透過這樣的方式被擋出來。

但是像PM2.5這種細懸浮微粒,因為粒徑小、可能深入到肺泡,這邊沒有很好的纖毛可掃出去,必須靠免疫系統啟動巨噬細胞來清除,需要數個月的時間,而且這個動作也會釋放發炎物質,長期下來對肺有一定程度的損害。因此要保護我們的肺,應該要多用鼻子呼吸,這句話一點也不奇怪,因為現在很多鼻過敏的患者,習慣用嘴巴呼吸,反而缺少了鼻子這關的保護。

日常生活自保之道

1、空氣品質差,避免長時間待在室外

空氣汙染物來源不只PM2.5,還包括氮氧化物、臭氧、硫化物等,PM2.5因為成分複雜,加上有致癌性與健康危害,所以被廣泛探討。可以確定的是,若PM2.5的數值愈高、代表空氣品質愈不好,因此現在也作為一種預警值,除了可查詢監測資料,另一種判斷方式就是看遠方建物或山,如果感覺霧濛濛、表示空氣品質不好,這時就避免長時間待在室外,且室內門窗要關好。

2、空氣品質差,避免從事劇烈運動

即使同樣是室外,做的活動不同、吸入PM2.5的風險也不一樣。換氣速率一般呼吸12次、每次約500cc,但是劇烈運動時,換氣速率可增加5~6倍。所以空氣品質不好時,就不適合從事劇烈運動,否則換氣量愈大、表示吸進去的汙染物愈多,這才危險。

3、避免經過污染物多的地區

一般民眾可多花點心思來減少接觸汙染物,比如上下班不要走交通流量大的地方,改從公園穿越;不要待在停很久的大路口,就不會一直吸入汽機車排放的污染物;現代人很喜歡跑步,但不建議沿著車流量大的馬路跑,才不會吸到太多廢氣。

4、減少會產生PM2.5的行為

居家的部分,能夠避免的行為盡量別做,包括避免抽菸、燒香、烹煮方式少油炸等。有些民眾會在家裡使用空氣清淨機,PM2.5顆粒小,空氣清淨機要有高效率的濾網HEPA才能幫忙擋住,不過這只能輔助用,務必先做好來源控制,比如家裡有人一直抽菸,即使開了空氣清淨機,仍無法完全清除。

戴口罩也是常見的自保方法,學理來說,預防PM2.5要戴到N95口罩才有用,但N95口罩太悶熱不適合長時間配戴,而沒有完全密合的戴好N95,等於沒有戴。這種個人防護其實是其次,重要的是從源頭控制,透過監測各地區PM2.5數值的變化,對於工廠等汙染物來源加強管理。此外,更進步的工程技術讓產品走向低耗能,也有助於減少源頭排放的PM2.5。而個人的自保之道,當然就是盡可能遠離PM2.5的排放源。

延伸閱讀:細懸浮微粒PM2.5健康新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