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個5G行動醫療診所在都蘭!在家就能接受專科醫師會診

日本《海上診療所》的電視劇中,醫師瀨崎航太應徵醫療船的醫師,提供瀨戶內海64個離島的島上居民巡迴醫療服務。這雖然是電視劇,但這種巡迴醫療服務真實存在於日本的偏鄉離島地區。而台灣,也有這種服務,只不過台東都蘭診所靠的不是醫療船,是醫療車,而且這台車是名符其實的5G行動醫療診所。

2021年初開始至今,每週三到週五,台東都蘭診所醫療團隊就會開著一台大型車奔馳在台11線上。有的時候是駐點在巡迴門診據點,有的時候開到病人的住家旁,讓醫療團隊方便使用。

換句話說,這台車猶如行動的醫療診所,可以提供病人隱密的診察空間。同時,都蘭診所透過中華電信的幫忙,利用5G連網和大醫院的醫師進行遠距視訊會診,讓病人不必千里迢迢跑大醫院一趟,就能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

(台東都蘭診所醫療團隊每週三到週五會開著行動醫療車到巡迴門診據點。 圖片來源/鄧桂芬攝)

5G智慧醫療計劃 都蘭診所鎖定行動醫療車

台東都蘭診所於2017年12月成立,是全台第一家以「在宅醫療」運作為核心的診所,不只是提供居家醫療和一般的看診服務,也幫助想在家療養到臨終的民眾支援性醫療服務。診所運作約4年多,便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和信賴。

這也是為什麼,台東都蘭診所受到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承接衛生福利部的「以5G智慧科技改善偏鄉醫療環境」計劃,以行動醫療車和5G遠距醫療照護網為二大主軸,進行4年期的研究。

據了解,這項計劃也分頭在新北市和苗栗縣的2處偏鄉地區進行,不過發展的智慧醫療模式都不同。而台東都蘭診所承接的這項研究計劃於2020年4月開始啟動,行動醫療車則是在2021年1月加入巡迴醫療行列。

這項計劃為台東都蘭診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帶來什麼改變?都蘭診所院長余尚儒說:「第一,是行動醫療車能給病人更隱密的診察空間。第二,是讓偏鄉的病人也能在當地接受醫學中心醫師的照料,不必跑大醫院就能確定診斷。」

傳統巡迴醫療缺少隱密性 行動醫療車的空間幫大忙

場景回到行動醫療車尚未加入時,每當醫療團隊出發進行巡迴醫療,就是把醫療箱、藥品、及各式各樣的行動式診療儀器,全塞在一台五門掀背車的後箱空間。當醫療團隊抵達巡迴門診據點,就要把這些裝備卸下,再一件一件擺好。

此外,巡迴門診據點也必需備有桌椅、電源、和一定的空間,才能迎接每一位前來看診的民眾。假如有的超音波和心電圖檢查必須請病人脫衣或躺臥,醫療團隊就得再詢問附近民宅,是否能借用更隱密的房間做檢查使用。

儘管這樣的巡迴醫療模式,對余尚儒來說早就是家常便飯,但行動醫療車的加入,讓上述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車內不只有診療椅,也有隔簾,還有空間可以收納藥品和儀器設備,讓整裝出發的時間縮短了,也提升診察空間的隱密性。

截至去年11月底,行動醫療車已經出動了142次,有效改善行動醫療環境,是巡迴醫療團隊的好幫手。

(行動醫療車內有診療椅和隔簾,提升診察空間的隱密性。圖為台東都蘭診所護理師正在替病人做心電圖檢查。圖片來源 / 鄧桂芬攝)

遠距視訊會診≠遠距醫療門診 可在宅執行

另一方面,這項計劃還含「遠距視訊會診」。這和常見的遠距醫療門診不同,不限五官科(例:眼科、耳鼻喉科等)和急診患者,會診的病患類型更多,特別適用於「非立即性專科醫療需求門診個案」及「行動不便居家重症個案」。

協助執行研究計劃的國衛院研究助理曾令華舉例,醫療團隊和會診的專科醫師,曾一起服務過高齡衰弱、重度失智症、心臟衰竭、末期腎臟病、肺纖維化、肩旋轉肌肌腱斷裂、巴金森氏症合併類天皰瘡、臥床者吞嚥評估等病人。

而透過遠距視訊會診的醫師,是以西醫的整合醫學科、心臟內科和復健科為主,皆可給予治療建議。都蘭診所也曾照會過中醫師和語言治療師。

此外,也因為遠距會診導入5G,會診地點的彈性也變大,在診所、巡迴門診據點、甚至是病人家中皆可執行,每次的會診時間至少30~60分鐘。截至去年11月底,都蘭診所已經協助15名病人、共16次的遠距視訊會診。

(台東都蘭診所團隊協助病人進行在宅遠距視訊會診,會診醫師為台大醫院的蔡宏斌醫師。 圖片來源 / 台東都蘭診所提供)

(台東都蘭診所團隊協助病人進行在宅遠距視訊會診,會診醫師為台大醫院的蔡宏斌醫師。 圖片來源 / 台東都蘭診所提供)

5G遠距視訊會診 有望改善偏鄉醫療資源

5G遠距視訊會診對偏鄉醫療的幫助在哪?余尚儒舉例,目前衛福部所推行的「醫學中心或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支援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院緊急醫療照護服務獎勵計畫(簡稱醫中計劃)」,是請大醫院的醫師下鄉服務,一年一聘,而醫師薪水由中央支付。

「醫中計劃能做到的是讓醫師到偏鄉的某間醫院執業,但醫師所能服務到的民眾卻很有限,只鎖定在那一個區域而已,」余尚儒說。更何況,大部分醫師考量家庭和子女因素,在偏鄉不會待太久,政府投再多錢,也很難留住醫師。

台東都蘭診所執行5G遠距視訊會診則能搭配行動醫療車,服務住更遠、更深山的居民,而且會診的醫師可以來自各大醫院,滿足更多民眾的醫療需求。假如這套模式能運作得更成熟、也能普及,那每一個社區診所都能夠執行。

台東都蘭診所曾服務一名83歲的黃奶奶,她就住在台東縣東河鄉的深山中。原本就有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的黃奶奶因為中風失能臥床,每次往返醫院回診治療就要驅車2小時,是一段艱辛的車程,也增加感染暴露的風險。

2021年2月,黃奶奶因肺炎合併心衰竭住院,3月返家後就決定不再手術,生命後期希望待在家中接受居家醫療照顧。余尚儒便利用5G遠距視訊會診模式,在黃奶奶的家中前後請馬偕醫院的醫師進行3次會診。

余尚儒表示,遠距視訊會診可以提升診斷的正確性和完整性,讓醫師和家屬討論後續的照顧方式,這不僅有助黃奶奶在臨終前減少不適,也能更加平穩地待在家裡直到死亡。而黃奶奶已於2021年6月底在家善終。

(余尚儒認為遠距醫療和在宅醫療,是未來醫療的2大支柱。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遠距醫療+在宅醫療 未來醫療2大支柱

「以5G智慧科技改善偏鄉醫療環境」的研究計劃還在進行中,算是探索階段。目前提供會診服務的專科醫師名單是余尚儒私下力邀來的,能夠會診的專科醫師不多,而專科醫師也只能用休息時間,抓緊機會提供會診服務。

余尚儒認為,未來必須建立支援醫師網絡,招攬更多醫療院所及不同科別醫師參與。至於在地端的醫師也必須提升居家常用儀器操作的熟悉度,強化現場處置的信心與能力,才能讓遠距視訊會診執行得更流暢。

不過遠距視訊會診也曾出現一些狀況。曾令華說,當病人住得太偏遠,5G訊號太弱,視訊可能連不上或斷線,但這得要醫療團隊抵達病人住家了才知道。可見,網路通訊及會診系統穩定性是一大關鍵。

曾令華表示,目前以先提升案量為主,並針對目前遇到的問題進行滾動式調整,未來會再進行服務模式的成本效益評估。若能建立標準化流程,達到規模效益及質量兼顧的服務模式,未來才有機會納入正式的醫療給付系統。

「遠距醫療與在宅醫療,是可以高度相輔相成的健康照顧模式,也是未來醫療的兩大支柱。我們希望能創造一個大家負擔都不多的服務模式,以減少偏鄉的健康不平等。」余尚儒說道。

延伸閱讀:

「遠距醫療」6步驟,宅在家也能治療疼痛傷害

打造長者安居樂活環境 新竹縣用科技力量推動「在地老化」

居家醫療需求暴增近10倍!我該如何找到適合的照護團隊?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