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條果凍保健品是他做的!逢興生技轉型四招

今年5月,正當國內眾多企業仍忙著抗疫,逢興生技卻以「台灣電商達人」之姿,登上阿里巴巴國際站2020台灣年度峰會,是唯二登台分享的台灣業者。這間僅120人的傳產公司,第一季業績竟比去年同期漲五成,轉型祕密是什麼?

現代養生保健觀念盛行,吃保健食品已相當普遍。不過,大眾一想到保健食品的外觀,可能還都以為是膠囊或錠劑。其實近來保健食品也「重顏值」,還能做成Q彈口感的果凍狀,希望健康又好吃。

在台灣,開啟果凍劑型保健品風潮的鼻祖是「逢興生技」。早在10年前,就研發出全台第一條果凍劑型保健品,握有獨家專利。目前還是全球最大保健品牌保健果凍的唯一供應商。

逢興是由總經理廖天倫和副總王秋月,夫婦檔於1999年創辦,以保健品研發設計起家,逐步發展出一套從研發設計、代工,到產品落地註冊的一條龍服務。

「連我朋友家牙口不好的奶奶,都半夜起床偷吃果凍!」王秋月透露,這正是逢興的初衷,要卸下保健品膠囊錠劑、難吞的外衣,換成Q彈親民的果凍,讓保健品食品化、融入生活。

擔任逢興行銷部顧問的榮怡平觀察,多年前逐漸發現,歐美客戶參加保健品展會的次數慢慢減少,讓逢興察覺到警訊。

同為五年級末段班的廖天倫和王秋月,兩人均50歲出頭、有著不輸年輕世代的新腦袋。四年前便主動布局數位商機。大刀闊斧啟動四項轉型,也成了應對疫情的最佳配方。

今年新冠肺炎衝擊許多產業,逢興就靠著提前部署,讓國內業績和官網流量逆勢上揚。今年第一季業績更較去年同期增長近五成!

逢興生技總經理廖天倫(右)、副總王秋月(左)。黃菁慧攝
逢興生技總經理廖天倫(右)、副總王秋月(左)。黃菁慧攝

逢興生技總經理廖天倫(右)、副總王秋月(左)。黃菁慧攝

四招啟動數位轉型,抓住疫情商機

配方一:革新員工舊腦袋

首先,就是改革員工「舊腦袋」。王秋月認為,過去全客製化服務雖周到,但卻缺乏網路時代的速度與創新。因此推動長達一年的教育訓練,將員工分八組、每組指派一項結合公司價值的任務,如「團隊合作+公益」,讓八組拚創意、彼此競賽。

員工們果然創意無限。有小組設計出健走App,並號召同事、廠商一年健走十億步;也有製造廠女工學會自製簡報,上台發表時還感動落淚。王秋月笑說,植入新基因讓員工更能因應變化,不論設計電商產品、因應疫情調度產線,通通難不倒。

配方二:會展非王道,疫情時代最需電商力

早年為擴展銷售,參與會展是一大管道。但王秋月比較,辦一次展覽要上百萬,展期往往僅有三天、平均一年吸引三位新客戶,效益低。相較之下,電商等於是24小時展位,還有數據追蹤、多國語言翻譯等功能,一年僅需幾十萬。

今年雖受疫情衝擊,逢興就靠著電商平台,吸引到兩個國外疫區的企業客戶、下訂數十萬大單。連王秋月都驚呼,「這在以前不可能發生!」

配方三:三萬筆配方數據化,迅速推出抗疫品

過去21年,逢興積累多達3萬筆配方資料,但分散於各專案負責人的電腦裡、缺乏整合。2016年起,啟動改善流程、建檔雲端資料,同時納入廖天倫一直耳提面命的「第二料源」。

今年初疫情爆發,馬上緊急調研過去SARS、MERS時累積的配方資料,開工第一週旋即推出防疫新品「冠免益」。即便各國封境,導致部分原料短缺,逢興也早已在資料庫備好替代方案,維持供應不斷鏈。

黃菁慧攝
黃菁慧攝

黃菁慧攝

第四招:知識行銷,2月官網流量比上月漲九成

「我過去有個錯誤觀念,認為做B2B生意不用打品牌。」王秋月說。直至2017年,逢興引入行銷部,才開始將公司的各項優勢往外推。好比PM(專案經理)每月的技術報告、產品開發資訊、業務市場分析,全都成了行銷組製作電子月刊《專新智誌》的素材。發刊後獲得客戶不少迴響。

疫情一爆發,行銷組便抓緊機會,整理新冠肺炎相關保健資訊、發布2月刊。隨即,2月官網流量比1月成長九成。

看好疫後健康趨勢,超前部署保健品

「經過疫情,全球不管哪個國家的人民,都會更重視健康、免疫和日常保健。」王秋月樂觀看待疫後世界。也因此,今年第一季以來,逢興已推出多達24種保健新品,著重益生菌、免疫、美白等效能,布局疫後大健康產業商機。

榮怡平則坦言,疫情警醒全球化的產業鏈風險,未來勢必走向區域、在地化。所以,逢興下一步也會著眼在地化原料、亞洲好發疾病預防、中草藥植萃研發等技術。目前相關技術和產品已進入試量產與驗證階段,預計第三季上市。

而對廖天倫和王秋月來說,未來逢興要當「MIT」,不只當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更要成為提供客戶「多功能創新整合解方」(Multifunction Innovation Total solution)的健康顧問夥伴。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