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500萬人血脂控制不良,好膽固醇、壞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心臟科醫師點出其中1指標是關鍵
血壓高不高,可以透過居家血壓計來量測,血糖有無超標,也可以在家用血糖機驗一下,三高之中唯獨血脂,也就是膽固醇必須到醫院抽血才可以得知,又因為高血脂不痛不癢、沒有症狀,所以,經常被大家忽略,常常是中風,甚至心肌梗塞了,才知道原來膽固醇這麼高。
全台500萬人有高血脂問題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資料,111年10大死因的前7名當中,就有4項死因與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有關係,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都與高血脂控制不佳密切相關。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黃柏勳指出,高血脂正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以20歲以上人口來說,大約有25.6%的人有高血脂,也就是說全台有500萬人有高血脂的問題,但高血脂的診斷率卻只有52%,相較於糖尿病的77%,高血壓的63%,相差甚遠,值得大家重視。
心血管疾病不是老年人專利
黃柏勳表示,過去大家對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刻板印象,多半覺得這是老年人才罹患的疾病,但依目前的數據來看並非如此。去檢視各個年齡層的心臟疾病死亡比例,在25至64歲的青壯年、中壯年族群中,死亡的比例竟然和65歲以上長輩不相上下,僅相差3%而已。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劉秉彥則表示,高血脂如果沒有好好控制在標準範圍內,未來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將是健康人的3倍,主要的關鍵是是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過多。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關鍵
黃柏勳進一步說明,可以把低密度脂蛋白想像成亂丟垃圾的壞人,會把膽固醇丟在血管壁上面,當垃圾(壞膽固醇)越來越多,血管就會越來越窄,如果又沒有垃圾車(好膽固醇)來收垃圾,可以通過的血液逐漸變少,體力變差、頭暈嗜睡等症狀就會接踵而來,血管堵塞的風險也變得越來越高。
當垃圾堵塞在心臟血管,就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塞在腦血管,則會造成腦中風;若是塞在周邊動脈例如腳部,則會造成周邊血管阻塞等等疾病。除此之外,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三高疾病、脂肪肝、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會所之增加。
每年定期篩檢血脂數值
因為血脂對健康影響這麼大,尤其是低密度指蛋白膽固醇這麼關鍵,因此,黃柏勳建議,成年人每年定期篩檢,了解自己的血脂數值是控制膽固醇關鍵的第一步。但根據調查顯示,亞洲地區在日本的診斷率高達80%,韓國也有63%,台灣卻僅有52%,遠遠低於這兩個鄰國,也表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可以去努力。
劉秉彥長進一步說明,了解自己的血脂數值之後,不是看到數字就不管了,而應該積極檢視血脂是否超標,尤其血脂不像血糖有固定的控制標準,每個風險族群對應的血脂標準略為不同。簡單來說,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越高,壞膽固醇就要控制得越低。
依照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建議 ,一般民眾的壞膽固醇應該控制於130 mg/dL以下;罹患糖尿病、腎臟病的人則應控制更嚴格,應低於100 mg/dL。若是曾經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是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更要好好控制,分別控制於70 mg/dL和55 mg/dL以下。
治療選擇多,醫病共享決策
劉秉彥表示,當醫師診斷需要服用藥物來控制血脂時,目前在前臨床上有許多選擇,包含口服的史塔汀(Statin)、膽固醇吸收抑制劑(Cholesterol Absorption Inhibitors),以及注射的PCSK9抑制劑(PCSK9 Inhibitors)等,可以和醫師討論自己對療程的期待,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來控制血脂,不但能夠降低壞膽固醇,進一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黃柏勳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民眾害怕長期吃藥會傷肝、傷腎,因此,當血脂數值降低後,便自行停止服藥,但少了藥物的控制,加上年紀漸長的生理老化,之後血脂可能飆得更高,甚至還可能發生心血管事件。所以當壞膽固醇控制達標之後,千萬不要自行停藥,長期服藥控制壞膽固醇,才能穩定發揮藥效,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
另外,有民眾服用坊間購買的保健食品來取代藥品,或是吃沒有科學根據、來路不明的偏方,不但無法控制血脂,還可能導致肝功能變差,健康、經濟都受到影響。至於壞膽固醇太低對身體有影響嗎?其實已經有大型研究證實,心血管風險的較高的人,若能維持較低的壞膽固醇,對健康是利大於弊的。
控制膽固醇3方法
1.攝取好油,烹飪採蒸、煮、燉、涼拌
每天的油脂攝取總量以不超過飲食的30%為宜,根據美國膽固醇教育計畫(NCEP)建議,每人每天最好攝取10%~15%以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10%以下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7%~10%以下的飽和脂肪酸(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宜控制在7%以下)。
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堅果類等,有助於清除與降低壞膽固醇,但缺點是油脂本身不穩定,發煙點低,遇高溫容易劣變產生自由基與癌化前趨物質,油脂發煙點如果低於180~200℃,烹調方式不宜用來高溫煎或炸,如炸肉、煎魚,長時間下來會造成慢性傷害。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葵花油,可用於取代動物性飽和脂肪酸,但比例也不宜過多,雖然它具有降低壞膽固醇的作用,但是好膽固醇也同時會被降低;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牛、豬、雞油等,雖然比較穩定,用於煎、炸較不易劣變,但大多膽固醇含量高,會導致體內壞膽固醇增加,不宜多吃。
想要減少油脂量的攝取,烹調時宜採用蒸、煮、燉、涼拌方式,或自己以健康天然食材製作滷汁,如此油脂攝取量降低了,飽和脂肪的攝取比例也會降低。
2.別吃反式脂肪,少吃高膽固醇食物
避免膽固醇過高,除了含膽固醇的食物要少吃之外,更要小心反式脂肪。植物油經氫化使得油脂變得穩定,且可以保存較久,但氫化的過程會產生反式脂肪,吃多了會使壞膽固醇升高,像是甜食中常見的鮮奶油、酥油、人造奶油、奶精等,都是反式脂肪偏高的食物,建議最好不要吃。
至於可以吃蛋嗎?膽固醇比較高的人,最好每星期控制在2~3顆以內,沒有慢性疾病的人,每日膽固醇的攝取量建議應在300毫克以內,以雞蛋來說,1顆雞蛋重量大約在60~70克,換算起來相當於含有250~270毫克的膽固醇,還在建議範圍內。
3.多攝取膳食纖維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根據政府的建議量,國人每天應攝取15公克的膳食纖維,但台灣人飲食中平均纖維量只有7~8公克左右,大多數的人都未能達到標準。
根據美國膽固醇教育計畫(NCEP)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應吃5~10公克水溶性纖維,以便將腸道中的膽酸包覆,從糞便中排出,身體的膽酸不足,便會啟動回饋利用機制,將膽固醇轉化合成為膽酸以彌補不足,達到降低膽固醇的目的。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膽固醇,好蛋、壞蛋傻傻分不清,藥師推薦降血脂3料理
。已經少吃脂肪、油炸...膽固醇仍偏高? 醫告訴你「真正主因」:不是飲食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