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三明治復育法 花蓮海岸複層造林恢復舊有林相

記者湯平/花蓮報導

花蓮林區管理處與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富邦文教基金會、高山森林基地黑潮文教基金會,近日於七星潭防風保安林舉辦「花蓮低地原生植群復育行動」,為全國首例以三明治復育法,揚棄傳統在海岸單純種植濱海植物、但反易減損生物多樣性的做法,在海岸惡劣沙灘環境複層造林,逐步恢復原屬花蓮的海岸林相。

花蓮林管處長黃群策表示,感謝公私協力,透過事前資料研究及花東海岸實地調查,以生態學理為基礎、海岸生態復育為原則,培育適地適木樹種,並首度在七星潭防風保安林實驗栽植,期待健全海岸林公益功能,讓花蓮海岸回復更加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花蓮林管處指出,三明治復育法規劃種植海岸林第一線灌叢植物有文殊蘭、林投、草海桐及臭娘子等4種,共400多株,目的是維持海岸林前線防風定沙功能;第二線為前岸喬木植群(濱海植物),如欖仁、大葉山欖、瓊崖海棠及棋盤腳等;第三線則配置後岸榕楠林植群,如大葉楠、皮孫木、菲律賓榕及樹杞等樹種約40多種,共272株,皆為配合海岸林微環境種植適合樹種。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志豪指出,許多人認為濱海地區就是要種海岸植物(海漂植物),如黃槿、欖仁、水黃皮或海檬果等,但野外調查與相關文獻發現,這類典型海漂植物只適合在靠海的3至5成、前岸植群種植,後面5至7成則應種植榕楠林帶─後岸植群的物種。若貿然在海岸全面種植濱海植物,會嚴重減損生物多樣性發展,對生態的不良影響就愈多。調整過去海岸造林只單一種植濱海植物的做法,以複層造林取代,對地棲動物多樣性營造,也具有正向成效。

全國首例三明治復育法的「花蓮低地原生植群復育行動」,近日在七星潭防風保安林實驗栽植。(花蓮林管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