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CAMM記憶體,會給筆記型電腦帶來革命嗎

眾所周知,隨著Intel 12代酷睿、AMD 6000系銳龍的普及,如今筆記型電腦也已“小步快跑”進入了DDR5時代。

但如果你是一位特別關注筆記型電腦組態的玩家,可能已經意識到,DDR5這一全新的記憶體技術,實際是給筆記型電腦產品帶來了一些尷尬的。

遊戲本比輕薄本還慢?這顯然是個大問題

縱觀如今的筆記型電腦設計,其記憶體通常會選擇兩種安裝方式。一是可以由使用者自行拆卸、SODIMM插槽式記憶體,另一種則是直接銲接在主機板上、無法更換的嵌入式記憶體。

當然,這兩種記憶體設計上的差異,通常是由筆記型電腦的產品形態來決定的。由於SODIMM記憶體有插槽結構,所以也使得其相比直接把記憶體顆粒銲接在主機板上,明顯會更耗費機身內部空間,通常只有大尺寸、且機身較為厚重的“遊戲本”或專業工作站才會選擇這種可拆卸、可更換的設計。而在絕大多數的家用、輕薄型筆記型電腦上,銲接式、且不可更換的記憶體已經成為了主流。

但如果我們告訴大家,看似更“良心”、方便使用者自行升級的SODIMM可拆卸式筆記本記憶體,實際上卻存在著性能上的短板,你會覺得奇怪嗎?

某旗艦遊戲本的記憶體資訊,可以看到使用的是基礎頻率僅4800MHz DDR5

這並非我們三易生活在胡謅,畢竟只要查詢各廠商的相關產品資訊就不難發現,那些採用可更換記憶體設計的遊戲本,如今普遍配備的都只是4800MHz、“基礎規格”的DDR5記憶體。反倒是將記憶體顆粒焊在主機板上的輕薄本、家用本等產品,許多都使用了更高頻率的記憶體,在記憶體讀寫頻寬上更有優勢。

同品牌的集顯辦公本,銲接式記憶體的主頻卻要高得多

很顯然,從產品的設計理念上來說,“遊戲本的記憶體性能比輕薄本更低”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現象,因此不太可能是廠商有意去做這樣的設計。換句話來說,這裡面必然是出了什麼嚴重的、讓廠商不得不這樣去選擇的問題。

SODIMM筆記本記憶體插槽,已然走到了盡頭

為什麼遊戲本的DDR5記憶體比輕薄本上的差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瞭解一個最基本的原因,那就是對於“記憶體”來說,它的工作頻率到底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答案非常簡單,主要因素其實只有兩點,一是記憶體顆粒的體質,二是記憶體的電路設計。站在PC廠商的角度來說,他們當然沒有理由、也不可能在定位更高、更需要性能的遊戲本上,使用體質較差的記憶體顆粒。因此答案其實也就呼之慾出了,那就是現有的、用於筆記型電腦可替換型記憶體的行業標準,本身就落後了。

是的,對於如今這些遊戲本上所配備、用於升級記憶體的“SODIMM”插槽來說,首先從外觀形態上就至少存在兩個很明顯的短板。

首先,SODIMM插槽的寬度非常有限,這就使得它對應的記憶體在PCB電路板的面積上非常有限。而電路板面積有限的情況下,要想確保容量,就必須在PCB的正反兩面均佈置記憶體顆粒。如此一來,SODIMM記憶體就必然做得會更厚。從而使得插槽也必須設計得非常“高”,因此只能用在那些相對厚重的筆記型電腦上。而且這個插槽對應的筆記型電腦PCB位置,幾乎都必需留白、以避讓可能相當“厚實”的記憶體條浪費主機板PCB的面積。

這就是SODIMM插槽,可以看到裸露的觸點

其次在記憶體的固定方式上,SODIMM記憶體插槽不同於桌上型電腦上的DIMM插槽。在桌上型電腦主機板的記憶體插槽上,記憶體是垂直於插槽方向、直接“插下去”的,所以插槽內部的觸點可以設計得非常緊密,以便與記憶體的金手指“嚴絲合縫”地接觸。

但在筆記型電腦中的SODIMM插槽上,記憶體是先以“斜45度”的方式插入插槽,再按下去固定。這就意味著,在插槽內部的觸點設計上,SODIMM插槽“天生”就必須留有一定的形變範圍。換句話來說,這種插拔式的筆記本記憶體,本身觸點的接觸力度,就要比桌上型電腦的記憶體插槽弱上很多。

而且在更細緻觀察筆記型電腦中的SODIMM插槽後會發現,其通常還會有一大截裸露在外的布線結構。而這部分結構和接觸不夠緊密的插槽一樣,都會使得記憶體與主機板間的電氣結構劣化,使得記憶體訊號傳輸變得更容易受到干擾,甚至會增大記憶體出錯的機率。

DDR5 SODIMM標準制定時,就限制了6400MHz的最高頻率

有意思的是,對於制定SODIMM技術規範的行業先驅者來說,以上的這些問題他們當時其實並不是沒有意識到。查閱相關資料後我們發現,DDR5 SODIMM記憶體插槽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了“最高記憶體頻率不能超過6400MHz”的技術限制。

很顯然,當時的制定這一技術規範時就已經通過計算得出,當記憶體頻率高到一定程度後,SODIMM插槽那一點點裸露的導線、那一點點接觸不良的插槽,就會成為記憶體頻率提升、穩定性的阻礙。只不過當時可能確實沒有想到,筆記型電腦的記憶體會這麼快就迎來了6400MHz這一“極限”,從而令SODIMM插槽到了不得不被淘汰的時刻。

剛起步的CAMM,會成為筆記本記憶體的未來嗎

明白了這個道理,接下來就可以介紹SODIMM記憶體插槽的“繼任者”、全新的CAMM記憶體模組了。

是的,這就是目前還處於初期階段、僅僅只配備在極少數超高端專業筆記型電腦上的CAMM記憶體模組。

第一眼看到這種新的筆記型電腦記憶體設計,大家有沒有直觀地感受到其與SODIMM的差異?如果還沒有,我們再來換一張圖。

這就是CAMM記憶體拆卸掉之後,露出來的介面樣式。發現問題了嗎?沒錯,CAMM記憶體的所有設計,可以說都是為瞭解決SODIMM的短板而生。

首先,對比SODIMM記憶體“小面積、疊厚度”的設計思路,CAMM記憶體模組採用了“以面積換厚度”的理念,整個模組的PCB面積極大,但所有的記憶體顆粒均採用了單面布板。也就是說“記憶體條”的反面是沒有顆粒的,這就使得其厚度被大幅縮減了。

CAMM記憶體模組背部沒有記憶體顆粒,且採用了觸點而非金手指進行電路連接

其次,CAMM記憶體放棄了插槽+金手指的固定方式,換用了類似桌面CPU的LGA觸點+螺絲來實現與主機板間的電路連接和固定。雖然用螺絲固定會使得拆卸安裝變得稍微麻煩點,但觸點式的電路連接,卻毫無疑問解決了SODIMM插槽原本導線裸露、接觸不良、布線太長等等一系列問題。很明顯,這一設計會大幅提高“記憶體”與主機板間的電氣訊號穩定性,有利於筆記型電腦記憶體頻率的進一步提升。

目前極少數配備CAMM記憶體模組的筆記型電腦:戴爾Precision 7670工作站

最後,由於採用了單面設計,再加上新的連接、固定方式大幅縮減了插槽的厚度。CAMM記憶體插座對於筆記型電腦主機板PCB面積的佔用,更是被縮減到了一個驚人的水準。就拿上圖的這款機型為例,在其CAMM記憶體模組下方,主機板上就佈置了多達兩個M2 SSD插槽。而這樣的設計,對於以往的SODIMM記憶體來說顯然是無法實現的。

更省空間、頻率更高、固定更牢靠……很顯然,對於專業的工作站或是高端遊戲本來說,新的CAMM記憶體模組無疑是個非常值得考慮的方向,甚至可能會是未來兼顧“高性能”與“可升級”的唯一可行設計。

但CAMM記憶體模組的設計同樣也有新短板

當然,CAMM是不是就毫無缺點了呢?顯然並非如此。因為CAMM記憶體模組使用了單面布板的設計,這就意味著面積就會成為了其在容量上的最大侷限因素。說得更直白一點,也就是8GB的CAMM記憶體面積,就很可能會比64GB、128GB的大容量CAMM記憶體要小不少。

如此一來,假設一台筆記型電腦出廠搭載8GB或16GB這樣的小容量CAMM記憶體模組,那麼儘管其CAMM插槽是“標準設計”,但在內部空間、螺絲的固定位點上,很可能就沒有考慮到大容量CAMM記憶體模組的需求,從而無法從小容量升級到更大的記憶體。

就好比現在的SSD一樣。那些出廠使用2230、2242等“短長度”固態硬碟的筆記型電腦,雖然名義上用的也是M2介面,但注定就升級不了性能更高、長度也更長的2280、乃至22110規格的SSD。而通過這樣的設計,廠商實際上也就既賦予了使用者“後期升級”的部分自由度,又限制了一些中低端產品性能升級的上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