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危機好轉 但人力短缺恐到明年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供應鏈瓶頸已出現緩解跡象,亞洲貨物輸出逐步回溫,但勞力短缺的狀況可能持續到明年。

儘管供應鏈危機趨於和緩,但運輸、製造與零售等行業的高層主管表示,若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擾亂主要港口作業,貨物將持續延遲。

在亞洲,疫情造成的工廠關閉、能源短缺和港埠吞吐量限制,在近幾周已緩解,海運價格已從高點稍微回落,美國零售業者也表示,已進口假期購物季所需的大部分商品。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地的工廠,產能皆有回升,緩解全球半導體和布料的供應鏈瓶頸。

法國外貿銀行駐香港資深經濟學者阮貞(Trinh Nguyen,音譯)表示:「近期亞洲的工業產出與全球供給有改善的現象,供應鏈瓶頸雖然正在緩解,但人力短缺還不會完全消失。」

不過企業高層和經濟學家仍表示,西方國家對商品的強勁需求,持續的塞港和以及昂貴的運費,減緩供應鏈復甦的速度。此外極端氣候和新冠確診人數再度增加,可能再次打亂供應鏈。

若供應鏈壅塞減輕,運費將能下降,且提升商品產量滿足需求,進而減輕通貨膨脹壓力。在美國最大的對亞洲港好,洛杉磯和長灘港,等待入港的貨輪已從86艘的高峰減少至71艘。零售與航運業高層預估,塞港將在購物季過後,華人農曆年工廠休息的2022年初緩解。

根據波羅的海貨運指數,貨櫃的越洋運費在11月12日當周,下降超過四分之一,為兩年來最大跌幅。但在本周微漲5%,40呎貨櫃運費為1萬4700元,仍比一年前貴超過三倍。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學者高路易(Louis Kuijs)說:「全球來看,供應鏈問題最壞的時候已經過了。」

包括沃爾瑪(Walmart)、家得寶(Home Depot)和目標百貨(Target)等大型零售業者表示,過去一周已為假期購物季進貨足夠商品。今年各家業者不只提前進貨,甚至承租整艘貨輪,以避免供應鏈堵塞。

儘管如此,供應鏈問題距離結束仍有一段距離。全球的零售業者也幾乎都因為高漲的運費侵蝕利潤,導致利益率降低。

日前陷入缺電危機,進而影響製造業的中國,近幾周在政府允許火力發電廠調漲電價後,產能也開始恢復正常。過去搶不到的貨櫃,現在價格雖然仍是2020年前的三至四倍,但至少已能將貨送出。

德國航運公司Held Bereederungs老闆海德(Jan Held)指出,全球運輸系統恢復正常,還要一段時間。他說:「我們必須等到疫情結束,但我認為不會這麼快。」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美反對南韓半導體設備輸中國 戴琪:恐成國安隱患
洛檢方指華資Hometown Inn 犯罪案多成公害
32歲男在賓州車站地鐵站休息 無故遭刺頸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