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未死 WSJ:安全及供應鏈重整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許多跨國公司數十年來出於對廉價高效供應鏈和商品市場的追求來到中國,但未考慮安全和政治關係緊張的影響;如今跨國公司在尋求市場的同時還要考慮安全因素,對許多企業是避免捲入大國競爭的多元化選擇,因此經濟全球化並未死亡,而是加上安全要素的供應鏈重整。

WSJ報導,新的整合意味著效率下降,造成企業成本增大和利潤率降低,公司需要更多關注風險和潛在危機。

全球貿易占世界經濟活動的比重2008年達到61%峰值,此後回落到57%,但仍分別高於1970、1980和1990年代的31%、36%和40%。

美中貿易戰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中國從2017年占美國進口的22%降至去年的17%,其他亞洲國家和墨西哥的美國市場份額擴大,越南對美出口從2007年不到100億元增至2022年的逾1200億元,菲律賓、泰國、印度和馬來西亞都擴大了對美出口。

另外,墨西哥對美出口自2008年以來增長一倍,達4000億元。與此同時,歐洲對俄羅斯的制裁促使中俄貿易劇增。

全球融資系統也在變化,美國的越境貸款2016年重新增長後,主要對象是加拿大、墨西哥、法國和德國等盟國,顯示傳統盟友關係在日益危險的世界得到加強。

東南亞占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擴大,中國和香港2008年是占24%,新加坡為21%。到2021年香港與中國是26%,而面向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市場的新加坡提高到38%。

谷歌和臉書2016年與香港合作鋪設8000哩的太平洋海底光纜,但被川普政府以國安理由否決,結果光纜計畫只通菲律賓和台灣,沒有香港。前美國駐越南大使、時任谷歌政策顧問的奧修斯(Ted Osius)表示,是國安隱憂迫使太平洋光纜計畫離開香港,「沒人知道香港未來怎樣,美國企業放在中國籃子的雞蛋太多了。」

越南是全球化重塑的最大受益國,休士頓ECV公司執行長路易斯(David Lewis)說:「在越南可以有在中國想要的一切,但沒有世界霸主野心。」

中國企業也在做多元化努力,中國海信集團在墨西哥設廠生產的冰箱、洗衣機、空調和廚房設施,運到美國的時間比從中國縮短一個月,而且免關稅。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逆勢重啟 中國經濟快速復甦 有利全球通膨降溫
只因吃不慣 華人已下肚幾頓的大米 好市多照樣給退貨
亞裔女深夜返回公寓險遭性侵 奮勇逼退歹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