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走向縮短供應鏈、選可靠夥伴!催生區域分化

過去30年,全球化勢不可擋;最近這三年,全球化跌跌撞撞。大家不禁在想:「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不是大勢已去,「區域分化」在所難免?

確實,冷戰結束後,在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鼓吹之下,我們看見「全球化」如虎添翼般的在全球展開了擴散。

早在1992年,Thomas L. Friedman就開始呼籲「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他還在2005年出版了一本讓我們迄今記憶猶新的一本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一部21世纪簡史》(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時間,沒有人不把全球化視為這個世界理所當然的護身符,沒有一個國家膽敢質疑全球化有可能帶來的後遺症。

但當全球化為眾多國家帶來利益的同時,這個世界並沒有往越來越平的方向發展,當亞洲四小龍及中國大國透過全球化騰飛之際,一些本就貧窮的國家卻更貧窮了。全球化就像一柄雙面刃,全球化所到之處,更常帶來的是貧富和知識的差距,以及一股政局動盪帶來的社會不安。

那,全球化結束了嗎?

川普開打貿易戰〉美中脫鉤、全球化退位

事實上,2016年的川普上台以及貿易戰開打,就註定了美中脫鉤以及全球化退位的開始。同時間,俄羅斯在沉潛多年後,也開始不滿的向西方世界叫陣。於是乎,全球化始受到質疑,甚至被嘲諷是自由主義的一廂情願。

全球化大勢已去,疫情和戰爭催逼下,區域分化在所難免?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全球化大勢已去,疫情和戰爭催逼下,區域分化在所難免?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全球化,在科技經貿層面看起來亮麗炫目,但在政治與精神層面則充滿矛盾。全球化被認為是西方世界夾帶著生活方式與價值體系的一攬子生意;但對中俄而言,它們要的只有硬體,至於軟體的侵入始終敬謝不敏。

時至今日,普丁的入侵烏克蘭加劇了美歐的制裁;中國的清零,讓全球供應鏈再受重創,全球化讓位給區域分化的趨勢已經欲罷不能。

4月12日,世界銀行總裁David Malpass公開在波蘭華沙表示,世界各國正在努力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並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對所有國家都有好處。

同一天,英國在能源領域最權威的顧問公司Wood Mackenzie發表了一篇針對烏克蘭戰事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烏克蘭危機已經影響了全球貿易的發展,世界經濟正在面臨一個「More Permanent Changes永久性的改變」。

該公司研究部門主管Peter Martin甚至在報告中提到:

如果新冠疫情讓大家感覺到了供應鏈縮短的必要性,那烏克蘭戰爭則提醒了大家可靠的貿易夥伴更加重要。

而這些變化將導致全球貿易的不斷調整,全球經濟將因為大家更重視更短的供應鏈和更可靠的貿易夥伴而變得更加的區域分化。

台灣如何因應區域分化下的新產業競賽?

曾經,因為地緣政治及晶片短缺,讓台灣洋洋得意於半導體的護國神山,但從美、歐、日等國的設廠補助及威脅利誘下,我們還是看見了台積電在海外設廠的動作頻頻以及有苦難言。

現在的世界,區域分化帶來的新一波產業競賽已經在所難免,各國保護自己的政策與手段只會一波接著一波的層出不窮,台灣要怎麼保持高附加價值產業的競爭力,考驗很快就會來到。

台灣政府最應該積極思考的是:

一、改善基礎設施。除了傳統的港口、機場等物流建設,更好的數位基礎設施,才有助於緩解對其他國家的溢出效應。

二、降低貿易成本來協助多樣化的布局,尤其在新興市場和低收入發展中國家。

三、最重要的是忘記過去的成功經驗,趕緊幫助企業更廣泛地獲取信息,協助企業做出更具戰略性的決策方為上策。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中美貿易戰給我們的啟發
跨國企業受俄烏戰爭衝擊!供應鏈重整、寵愛一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