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會走向哪種結局? 聯合國第四輪談判原料管制陷僵局

2022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決議,全球必須在2024年底之前提出具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此條約被視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以來最重要的環境協議。今年底將於南韓釜山舉行最終回談判。

聯合國2024年4月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全球塑膠公約第四輪談判,場外公民抗議,標語上寫道「塑膠正在毒害我們」。圖片來源:Ekō(CC BY 2.0)
聯合國2024年4月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全球塑膠公約第四輪談判,場外公民抗議,標語上寫道「塑膠正在毒害我們」。圖片來源:Ekō(CC BY 2.0)

上(4)月23日至29日,各國代表齊聚加拿大渥太華舉行第四次輪談判。一項全球民調顯示,有85%的受訪對象希望透過全球塑膠公約來禁止「不必要、可避免和有害」的一次性塑膠。這項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無塑膠基金會(Plastic Free Foundation)委託市調公司IPSOS進行的調查,顯示一般消費大眾對全球塑膠公約的支持力道。

然而,管制塑膠的任務從來不容易。

「與會者累了,我也累了。」第四輪談判結束後,WWF代表賽門(Erin Simon)向《Packaging Europe》表示,「但我們要記住2022年的承諾——今年底能否在釜山創造歷史,完全取決於目前的行動。」

全球塑膠公約第四輪談判 零草案未有進展

去年11月肯亞奈洛比舉行的第三輪談判之前,聯合國已提出塑膠公約的「零草案」;今年4月的第四輪談判,雖有不少斬獲,但草案內容沒有新的進展。

會中,祕魯和盧安達提出大膽的目標,倡議在15年內,也就是到2040年前減少四成的原生塑膠(primary plastic polymers)產量。同樣直指塑膠源頭解方的還有《通往釜山——原生塑膠宣言》(Bridge to Busan Declaration on Plastic Polymers),呼籲塑膠的生命週期也應包含原生塑膠。宣言由28個國家共同發起,目前已累計33國簽署,但美國、英國尚未加入。

全球塑膠公約第四輪談判INC-4在加拿大渥太華登場。圖為部長級會議上的秘魯代表。圖片來源:Ministry of Environment - Rwanda(CC BY-ND 2.0)
全球塑膠公約第四輪談判INC-4在加拿大渥太華登場。圖為部長級會議上的秘魯代表。圖片來源:Ministry of Environment - Rwanda(CC BY-ND 2.0)

「幽靈漁具」(ghost gear)問題也受到重視。《Mongabay》報導,這是聯合國公約談判場合第一次正式檢討幽靈漁具對海洋污染的危害。廢棄漁具包含各種塑膠漁網、漁線、繩索和誘餌釣具,漂浮在海中可能分解成塑膠微粒,或是纏繞海洋生物。「現在最新的共識是,協議中應該納入漁具問題。」海洋保護協會(Ocean Conservancy)國際塑膠政策資深經理維多利亞(Felipe Victoria)表示。

他補充說,這麼做並不是為了懲罰或恐嚇漁民,而是鼓勵主動通報。具體提案包括建立一個廢棄漁具的全球資料庫,開放線上通報與查詢。

不過,國際永續發展協會(IISD)的報導指出,隨著討論深入,部分開發中國家傾向僅視漁具為末端的廢棄處理環節,因為漁具之「全生命週期」考量可能會衝擊小規模的家計型漁業——他們通常靠捕魚為生,且大多沒有能力購買生物分解漁具來替代。在渥太華會議結束之時,尚不清楚漁具是否會被納入條約中。

釜山路迢迢 塑膠治理陷膠著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2年的報告指出,塑膠生產在過去20年間(2000年至2019年)整整翻了一倍,並預測2060年全球的塑膠消費量增長三倍。劍橋大學今年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使每年減少1%-3%的塑膠產量,全球塑膠污染仍將繼續上升,到2040年累計至少2億公噸的塑膠。

劍橋大學研究。The Author(s), 2024.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C BY-NC-SA 4.0)
劍橋大學研究。The Author(s), 2024.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C BY-NC-SA 4.0)

「(塑膠公約)工作小組再次未能提出條約成功的最關鍵問題:我們如何解決不永續的塑膠生產問題?」非政府組織環境調查局(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EIA)海洋倡議專員基恩-哈默森(Jacob Kean-Hammerson)說。

大多數塑膠來自化石燃料。石化產業的影響力也在條約談判中逐漸擴大。國際環境法律中心(CIEL)分析與會名單發現,石油和化工產業此次派出多達196名代表前往渥太華,較第三輪談判增加37%,人數是科學家的三倍。

全球塑膠公約會走向哪種結局?「會是雄心勃勃的,嚴格約束從資源生產到製造加工的完整生命週期(中上游階段),還是會是一個較弱的,由各國自主管理並側重於廢棄物管理和預防(下游階段)的條約?」在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文的專家學者,也還沒有清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