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來入侵種數據首度揭露 學者呼籲國內早期發現、快速應對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於台灣時間4日發布全球《外來入侵種評估報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5日召開記者會,分析該報告重點,並說明台灣的外來入侵種現況。學者以外來種斑腿樹蛙移除為例,說明早期防治的重要。另有學者指出報告清楚定義不同類型的外來種差異,有助於政府機關與各界進行跨領域溝通,在決策和討論上也能夠更加聚焦。

氣候變遷下 外來入侵種影響更難預測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鍾國芳說明,外來入侵種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因之一。IPBES的報告也提到,外來入侵種對自然和人類造成的影響有八成是負面的。鍾國芳認為,目前還需要更多對外來入侵種的研究,才能更全面掌握國內現況,且由於氣候變遷,外來入侵種造成的影響趨勢將更難預測,比如有的外來種原本沒這麼適合在某地生存,卻因氣候變遷導致族群數擴大。

鍾國芳表示,根據台灣物種名錄,台灣有1006植物被認為是外來種,另有243種為外來入侵種。他建議,台灣必須儘快建立本土生物的分子鑑定資料庫,才能在外來種引入初期儘早辨識及防範。

鍾國芳也提醒,政府和民間對外來入侵種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尤其大學相關系所對生物分類學的教育不夠重視,因此缺乏相關人才投入辨識和研究工作。

移除外來種蛙類曾遇反彈 學者:宣導後民眾大多接受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舉例,斑腿樹蛙就是錯過早期防治的例子,斑腿樹蛙2006年即於中部現蹤,到了2011年政府機關才注意到族群擴散、壓迫原生種布氏樹蛙的問題。由於斑腿樹蛙和布氏樹蛙在外觀形態上十分相似,除非是經過培訓的志工,一般民眾不宜自行貿然投入移除工作。

楊懿如表示,投入斑腿樹蛙和海蟾蜍的移除工作,有時會遇到民眾表示幼蛙很可愛不忍移除,但經宣導為必要之惡,且安樂死會注重動物福利和倫理後,大多數民眾還是願意接受。

不同外來種有不同策略 IPBES定義類型差異

不同特性的外來入侵種,也有截然不同的因應策略,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表示,本次IPBES的報告說明了外來種入侵的過程,並釐清外來種、立足外來種和外來入侵種的定義問題,有助於聚焦討論和跨領域溝通。報告將「外來種」(alien species)定義為因人類活動而出現在非自然分布範圍的物種;該物種若能在野外繁衍族群,則稱為「立足外來種」(暫譯,established alien species);立足外來種若能進一步擴散,且對在地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時,則稱為「外來入侵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郭奇芊則認為,此次IPBES對外來入侵種的定義和學界傳統定義上沒有太大不同,這份報告重要的貢獻是,定期更新外來入侵種的影響趨勢及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