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搜奇】恐龍滅絕 另有肇禍小行星

編譯許寧芳/綜合外電報導

1970年代在墨西哥灣發現的「希克蘇魯伯」(Chicxulub)隕石坑,讓人類得以勾勒巨大星體撞擊地球與滅絕恐龍的想像;不過,科學家最近在西非幾內亞外海發現的海底隕石坑「納迪爾」(Nadir),說明當時撞擊地球的星體恐「不只一顆」。

6600萬年前撞地球 引發海嘯地震

科學家透過同位素測定發現,「納迪爾」形成的時間與「希克蘇魯伯」類似,都在6600萬年前左右,但「納迪爾」隕石坑的直徑大概只有8.5公里,應為一顆直徑約400公尺小行星,落入地球大氣層後,衝撞490至790公尺深的海底,釋出能量達2022年初東加火山爆發的1000倍,造成高達1公里的大型海嘯與規模6.5的強烈地震。

至於「創造」出「希克蘇魯伯」的小行星則更加巨大,估計其直徑為12公里,衝撞地球後製造了直徑平均達180公里的隕石坑,並且產生比東加火山爆發大1000萬倍的能量,導致全球生物大滅絕。

科學家進一步研判,造成前述兩個隕石坑的小行星,有可能互為伴星,也有可能原屬同一顆星體,在碎裂後分別撞擊地球。不過,目前的年代測定技術仍有限制,無法精確估算年代,也無法確定這兩顆星體撞擊地球的確切時間,未來科學家將利用鑽探等方式,進一步調查埋藏在海床下的史前時代秘密。

西非外海發現的隕石坑,很可能是小行星碎裂後,星體碎片撞擊地球所致。圖為小行星碎裂想像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因無法適應隕石衝撞帶來的氣候變化而滅絕,徒留化石供後世追憶。(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