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搜奇】板塊運動 釋出地球最初氧氣

記者許寧芳/綜合外電報導

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地球最早期氧氣,很可能來自聚合板塊「隱沒帶」(subduction zone)中,具豐富含氧量的「氧化岩漿」(oxidized magmas)。

火山爆發 將「氧化岩漿」噴發至地表

研究說明,在25億至40億年前的地質年代「太古宙」(Archean),地球被綠色海洋覆蓋,籠罩在甲烷霧霾中,幾乎沒有氧氣,也沒有多細胞生物。

研究團隊提出的新假設認為,氧化沉積物與海洋底層水流入地函後,經交互作用形成的「氧化岩漿」,則在「太古宙」最後階段「新太古代」(Neoarchean)時期,發生火山爆發等地殼活動後,噴發至地表,冷卻後釋出氧氣,形成地球最早期的氧氣。

研究透過觀察26.5億至27.5億年前,「新太古代」花崗岩樣本中的鋯石晶體,測量僅30微米的磷灰石晶體的硫含量,證實其來自於「氧化岩漿」,並可作為當時曾發生地質活動的證據。

X射線技術 測出岩石樣本「氧逸度」

研究團隊以「X射線吸收近邊緣結構光譜」(S-XANES)特殊技術,成功測量該樣本中的「氧逸度」(oxygen fugacity);這是觀察其中「游離氧」(free oxygen)含量的重要指標。

儘管當代板塊運動是否存在於「太古宙」時期,仍存在爭議,但研究結論有助於解釋,身為太陽系唯一已知存在板塊構造與隱沒帶之行星的地球,為何也是唯一有氧氣的星體。

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可能源自火山爆發噴至地表的「氧化岩漿」。(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氧氣的生成,幫助地球孕育出生命,成為如今看到的美麗藍星。(取自NASA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