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搜奇】首例導引墜落 「風神號」重返地球

記者丘學陞/綜合報導

歐洲太空總署(ESA)日前成功讓除役氣候觀測衛星「風神號」,在「事前規劃且受導引」下重返地球,避免殘骸碎片對民眾生命安全造成損害,成為全球首例類似的太空任務。

ESA網羅航太工程、飛行工程等專家團隊,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計算出「風神號」重返大氣層的最佳路徑,並妥善運用衛星剩餘燃料,讓「風神號」在歐洲中部夏令時間7月28日21時(臺灣時間7月29日3時),自南極洲上空距地表320公里的軌道高度,逐步下降至150公里高,再發送最後的操作指令,讓「風神號」自行下降至120公里,開始重返大氣層程序,最後在80公里處開始燃燒,未燃盡的殘骸則落入大西洋的預定地點。

ESA強調,現今衛星設計多考量除役時,要盡可能讓殘骸在大氣層內燃燒殆盡。雖然「風神號」並無類似設計;但其墜落之殘骸傷害人群的機率相對低得多,不過,ESA仍希望讓「風神號」盡可能無害化,團隊亦成功達成了這項「非凡的成就」。

「風神號」由ESA在2018年發射升空,配合衛星上搭載的「阿拉丁」觀測儀,測量地球風系和氣流,並圓滿完成任務。未來其他國家和「風神2號」等ESA任務,也有望借鏡「風神號」任務經驗,減少相關活動對地球帶來的附帶傷害。

「風神號」在軌道執勤時,配備「阿拉丁」觀測儀,可有效監控地面風系與確認汙染物飄散方向。(取自歐洲太空總署「X」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