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索〉夏立言訪陸 爭取和平關懷民生

張雅屏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八日率代表團赴中國大陸,展開「交流對話、關懷民生」之行,先後會見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還安排兩岸關係座談及拜訪台商等。在兩岸關係緊繃、官方管道凍結的當下,國民黨高層訪陸的探索之旅,更顯重要。

國民黨副主席層級訪問中國大陸,從實務經驗來看,必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安排,推測幕僚接觸至少在去年十一月下旬選舉之後就已經展開。但為何此時成行?有幾項觀察點如下: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左)會見國台辦主任宋濤(右),夏立言指出,兩岸應該要儘量緩和緊張情勢,盡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穩定。(國民黨提供)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左)會見國台辦主任宋濤(右),夏立言指出,兩岸應該要儘量緩和緊張情勢,盡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穩定。(國民黨提供)
探索之旅 緩和兩岸緊繃情勢

其一、大陸於去年十二月七日宣布防疫新十條,從清零政策改為逐漸解封開放,兩岸交流互動理應愈早愈好,畢竟,若拖到迫近台灣大選之時,只會徒增變數。

其二,已無黨職在身的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與金門縣長陳福海、金門立委陳玉珍等人,已先於春節期間在廈門會見國台辦主任宋濤,國台辦旋即宣布包括金酒在內的六十三家台灣食品可通關輸陸。

其三,夏立言此行,除了見了宋濤之外,還有王滬寧。王滬寧在中共二十大後被賦予涉台工作的重要角色,媒體報導王正在研擬鋪陳統一台灣的新方案,並將在今年三月的大陸「兩會」接任全國政協主席。

從以上幾點進一步推敲,夏立言訪陸行程似乎比預期稍有延遲,雙方在行程安排過程碰到什麼問題?洪秀柱等人廈門先行,是否加速促成夏立言成行時間表?不得而知。

再者,美中關係、兩岸關係緊繃之際,陸方接待政黨高層到訪,必然在意黨的領導人政策態度與訪問團代表性。夏立言此行,是否帶上可被信任、獲得授權的黨魁信息,政策立場表達等,都是外界關注焦點。

到目前止,國共雙方對「反台獨」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其他方面,夏立言此行比較像是「探索之旅」,從國民黨連戰、馬英九、洪秀柱等人長期累積的基礎上,持續加強國共交流對話,維持與台商的脈絡,以及關注民生經貿議題等。

 

國共交流 毋須擔憂朝共標籤

至於部份藍營人士懼於被綠營貼上「朝共」標籤,實在沒必要。試問,如果透過與大陸接觸交流對話,能解決台商、台生、台胞問題,促進兩岸經濟發展、緩和台海情勢,對兩岸和平、人民福祉有幫助的事,何必忌憚於綠營的炮火?

再者,批國民黨「在野就往大陸跑」也是錯誤印象。美國對台灣,不分朝野全面接觸,全方位的影響台灣社會;但兩岸關係不同,國民黨現非執政黨,不在其位,就無權進行兩岸官方交涉;國民黨沒有陸委會、海基會,在野後自闢兩岸交流溝通管道尤為重要。

如今,美國一方面加重台灣地緣政治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分散半導體產業風險,要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台海局勢兵凶戰危的氣圍自不待言,民進黨執政六年多來無法與大陸溝通,國民黨此時能與大陸對話就更顯重要,否則,台灣危矣。

今年是台灣大選前的關鍵年,藍綠的兩岸政策基調不會有大的改變。賴清德就任民進黨主席時,已宣示會遵從蔡英文的路線,賴口頭稱要緩和兩岸關係,但實際卻很難解套。何況,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主動權在美國,已不在自己手上。

中國大陸氣球出現在美國本土上空被軍機擊落,凸顯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兩極化與多樣性。圖為美方打撈被擊落的氣球。(路透)
中國大陸氣球出現在美國本土上空被軍機擊落,凸顯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兩極化與多樣性。圖為美方打撈被擊落的氣球。(路透)
大陸對台政策 和平仍為基調

美國若不想緩和美中(中共當局)關係,民進黨只能繼續跟著「抗中」;唯有美國想要緩和美中關係時,民進黨才可能順勢與大陸對話,但屆時或會出現「不抗中也可以保台,親美就可以保台」的弔詭現象,形成對綠營相對有利的局面。

近日最受關注的國際事件,是中國大陸高空氣球出現在美國本土上空被軍機擊落。這事件凸顯了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兩極化與多樣性。特別是在野的共和黨、軍工產業、媒體藉機加碼將中國大陸惡魔化。

事實上,美國國防部已經證實,此次氣球事件並非首例,對地面人員與軍事並未構成危脅,許多美國民眾是以輕鬆態度看待氣球飛行、擊落過程。拜登總統也重申美中關係不受該事件影響,要朝向對話與合作發展。

客觀來看,大陸對台政策,現階段還是以是和平發為基調,出現文攻武嚇,往往都是事出有因,如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等。況且,台灣的安全應整體看待,除了面對中國大陸,還有南海領土、釣魚台主權、與菲律賓的島礁、漁權之爭,乃至於美國的壓迫等等。

因林智堅等論文事件,出現「討厭民進黨」的類陳水扁現象。(中央社,資料照)
因林智堅等論文事件,出現「討厭民進黨」的類陳水扁現象。(中央社,資料照)
以戰保台非戰保台 將有論戰

至於氣球事件是否讓綠營選情「撿到槍」?必須先認知台灣身處地緣政治美中對抗的前緣,處理兩岸關係應以促進兩岸和平為重;美國鷹派藉氣球事件操作反中,綠營卻跟著起舞向大陸潑髒水,加劇兩岸衝突,圖謀政黨私利,那是可笑而不負責任的。

前瞻影響大選的可能因素,首先,主流民意並不想要戰爭,「保台」是主流意識。「以戰保台」或「非戰保台」,將有一番論戰;但大環境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再怎麼論戰,恐怕主要還是在凝聚各自陣營的支持者。

其次,國民黨方面,二0二二年九合一大選雖勝,但支持群眾未必增加。且目前候選人未定,提名過程是否順利還待觀察之外。在意識型態票源方面、國民黨針對「非戰保台」的論述,更要努力爭取選民的信任。

因林智堅等論文事件,出現「討厭民進黨」的類陳水扁現象,於去年出現波動,但尚止於泛藍,未來若陸續爆出其他弊端,或有可能進一步擴散。賴清德已有預見並進行清黨,效果如何也還要觀察。

至於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對青年選票仍有吸引力,加上有高虹安在新竹執政可以觀察,這是過去大選沒有出現的變數。但從過往選舉經驗來看,第三勢力影響的票源往往是藍大於綠,國民黨對選情實在沒有樂觀的理由。

(前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兼組發會主委張雅屏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