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加劇 台大公衛研究:熱危害恐導致腎臟傷害 老人孕婦須注意

全球暖化影響,氣溫居高不下。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楊孝友團隊研究發現,炎熱氣候可能是造成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即熱危害恐導致腎臟傷害,尤其戶外工作者、中老年人及懷孕婦女等,因身體的熱調節能力下降,更要注意熱危害預防。

台大公衛學院團隊研究發現,熱危害恐導致腎臟傷害,尤其戶外工作者。圖為台東天氣高溫日照 。(中央社資料照)
台大公衛學院團隊研究發現,熱危害恐導致腎臟傷害,尤其戶外工作者。圖為台東天氣高溫日照 。(中央社資料照)

台大公衛學院今天發表最新研究,高溫熱危害恐傷腎。楊孝友教授在研究發表記者會的簡報指出,過去認為腎臟疾病是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引起,但台灣腎臟疾病盛行率遠高於其他國家,應檢視是否有其他原因導致。

楊孝友說,所謂的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排除了高血壓、糖尿病等傳統風險因子,最早在中南美洲被發現,當地沿海岸地區,尤其砍甘蔗的農民,年紀輕輕就罹患腎臟疾病,引起國際關注。由於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區域,介於在赤道及北回歸線間、偏海邊濕熱的地方,楊孝友表示,台灣在這個範圍中,氣候也是熱又潮濕,因此決定進一步研究台灣是否也有這樣的狀況。

團隊透過多個面向著手,包括全國成人健檢資料、2005年到2014年的彰化整合篩檢資料、重複測量等分析或追蹤方式,發現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因人而異,楊孝友指出,戶外工作者、中老年人、肥胖、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是高危險群,原因與身體對熱調節能力下降、核心體溫上升比較快有關。楊孝友還特別提到,懷孕中的女性是容易被忽略的族群,「孕婦怕熱是真的」,因生理變化,身體熱調節能力也會下降,恐增加死產或早產風險。

楊孝友提醒,很多人不知道熱危害的症狀,以為就是中暑倒下去,其實有前驅症狀,包括頭暈、頭痛、肚子痛及想吐等,全因為血流量不夠,民眾若有這些症狀,就要小心有可能是熱傷害前兆,應補充水分。​

楊孝友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說明,近年夏天已經熱到走出戶外會覺得好像被燙到,達危害臨界點卻可能不自知,熱危害要做的不是完全去避開,最重要的是調適。他指出,拉丁美洲許多介入研究計畫顯示,只要適時補充水分,工作中提供遮蔭處,並調整工時每隔一段時間就休息,介入半年之後,原來腎功能不好的人,竟奇蹟地慢慢恢復回來,顯示熱危害造成的腎臟傷害,只要早期發現,是可以恢復的。

研究團隊因此呼籲台灣法規應擴大解釋熱危害作業,不該只侷限於鋼鐵廠等傳統產業,像營建工人、農民等更應該增加保護措施。

責任主編:于維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