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減慢地球自轉速度 負閏秒將延至2029年

1天,也就是地球自轉1周需要多長的時間?答案是「大約」24小時。

20世紀前的人類多使用地球自轉1周來定義1日(世界時),但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會受地表和地心影響,每1.5年大約會慢1秒左右,因此1967年國際改用精確度更高的原子鐘來定義時間。

不過對於依賴太陽方位進行導航的職業,如航海人員來說,使用地球自轉周期計時的方式更有利,於是科學家提出了「閏秒」的概念,在原子時中補入閏秒,形成現在常用的世界協調時間(UTC)。

自1972年實施閏秒制度以來,一共實施了27次的正閏秒。

然而受到地心減速影響,地球自轉速度正在變快以保持動量,原先科學家認為可能必須在2026年首次實施負閏秒,但近期研究發現,融化的極地冰層減慢了地球自轉速度,因此使得負閏秒的時間推遲至2029年。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的冰川學家斯坎博斯(Ted Scambos)以花式溜冰形容融冰的影響,「融水會從兩極流向赤道,減緩自轉速度。就像花式溜冰運動員將手臂放低至肩膀時,旋轉速度就會減慢。」

該論文的作者阿格紐(Duncan Agnew)表示,「極地冰融化已經顯著影響到地球的自轉速度,我對人類能夠影響地球自轉速度這件事感到有點驚訝。」

雖然減去1秒聽起來不多,但對於許多電腦程式,如股票交易程式來說都會是個問題。

國際度量衡局(BIPM)的時間部成員塔維拉(Patrizia Tavella)指出,「負閏秒從來都沒有被添加過,因此可能造成史無前例的問題。」

原因在於當初撰寫系統時,並未設計減去1秒的功能,因此若實施負閏秒可能會導致程式發生錯誤。

「沒有人預料到地球自轉會加速到我們必須取消閏秒。」阿格紐說。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地球超載日提前到7/29 專家呼籲減排
因應溫室效應、缺糧 科學家推廣吃蟲救地球
2019地球關燈一小時開跑 台灣沒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