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沸騰現轉機》聯合國推動農業與食品產業減碳,減緩全球沸騰危機

壹、聯合國糧農組織在COP28,發布農業與食品產業對抗全球暖化的路線圖
根據歷史記錄西元1780年二氧化碳濃度僅280 ppm,隨著工業革命改變全球環境,2013年濃度已跨過400 ppm大關,而目前碳濃度更已高達420 ppm,若要達減緩大氣增溫目標,必須將濃度控制在430~450 ppm;人類必須做出緊急行動,來遏止進一步排碳,造成全球沸騰加劇。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193個會員國通過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這些目標有望引導國際社會於2016~2030年的行動。2030年SDGs目標為實現整體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亦即注重農村發展和農業投資,包括作物、牲畜、林業、漁業與水產養殖等,是消除貧困和飢餓,並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
農糧體系的整體產銷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的1/3,其中多數碳足跡都與畜牧業有關。廣義的農業含括農林與漁牧,不僅有很多方法可以減碳,更是唯一具備碳匯(Carbon Sink)效益的產業,若能有效藏碳於海洋、土壤與森林等,可望在緩解全球沸騰危機扮演要角。因此農業在淨零時代是珍貴寶藏,透過科技將可為人類帶來更多減碳解方。聯合國早在1992年就召開地球高峰會,提出21世紀議程,點出全球永續經營的概念。其後在2000年針對開發中國家設計,通過千禧年宣言。後經12年檢討,於2012年舉辦里約高峰會,擴展到已開發國家永續發展為目標。聯合國旋於2014年訂定17項目標,2015年通過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並於2016年正式啟動。17項目標其中主要包括7項,即1. 終結貧窮、2. 終結飢餓並促進農業永續發展、3. 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4. 永續消費與生產、5. 對抗變遷及其影響、6.永續海洋海域資源以及7. 陸地生態系永續利用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鑑於糧食和農業為實現整套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因此倡議生態農業,認為其10大要素可以指引到永續的糧農系統,而這些要素乃互為關聯與相互依存。

聯合國糧農組織2016年生態農業10大要素架構圖。(圖/郭華仁/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於2018年發表報告指稱,若要達成全球平均氣溫升幅不超過1.5℃的目標,2030年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比2010年降低約45%,約在2050年可達到淨零排放。2019年,歐盟提出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之後,帶動全球淨零討論的效應。2023年規模史上最大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COP28,在最大產油國之一阿聯酋召開,2023年12月10日FAO在COP28期間,發布農業與食品產業對抗全球暖化的路徑圖,以利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的升溫目標;路徑圖列舉出10個刻不容緩,必需即刻投入氣候融資的領域,包含牲畜、土壤、水資源、農作物及漁業等。FAO計劃分3階段公布整體計畫,讓各國有充足時間調整,最後階段預定在COP30時發布,專為各國個別提供建議。FAO公布的第1階段計畫,包含20個需在2025~2050年間達成的重要目標,如:1.在2030年前要減少畜牧排放的甲烷25%、2.減少全球人均食物浪費50%、3.2035年前達成淨零砍伐森林以及4.2040年前讓全球永續農業成長75%以上等。
貳、拉美諸國亞馬遜峰會,在COP28推出熱帶雨林永續發展協議
2023年8月8日由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發起的亞馬遜峰會(Amazon Summit),於2023年8月8~9日在巴西貝倫(Belém)舉行,盼拉丁美洲國家能在保護及開發亞馬遜雨林間達成共識,制定保護亞馬遜雨林永續發展的跨國政策,遏制盜採自然資源、減少森林砍伐、保護亞馬遜雨林原住民權益與促進在地社區的永續發展,以及參與環境政策制定。魯拉且於COP28中,介紹亞馬遜峰會所擬定的聯合協議。世界自然基金會聲明強調,亞馬遜峰會對亞馬遜雨林的保護極為重要,是阻止生物多樣性走向滅亡的絕佳機會。

2019年10月巴西亞馬遜原住民部落代表,親赴柏林舉行的消費品論壇全球峰會,呼籲停止殺害森林!(圖/© Midia NINJA © Midia NINJA)

参、透過新技術衛星監測農場、農田及森林等的碳排放和碳吸收
自從2015年的巴黎協議後,儘管許多國家都喊出203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但以歐盟為例,碳排放僅減少約9%;聯合國環境署於2021年10月26日公布《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各國氣候承諾不足,落後《巴黎氣候協定》升溫控制需要達到的水準,如要實現碳排放目標,到2030年基於環境保護的投資需要增加2倍,為了確實達到淨零排放,需要具透明度和可驗證性的工具。目前計算工業碳排量的技術大致成熟,而淨零排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生物系統,如林地及農田的碳吸收仍無法準確估算。為此,農業科技新創公司Carbonspace在2021年12月宣布,透過衛星觀測並輔以AI,已能精確監測農場、農田及森林等的二氧化碳排放與吸收。該衛星技術業經歐洲航太局認證,已能監測解決上述碳吸收和排放資訊,可以幫助企業和政府訂出進一步減碳政策。CarbonSpace執行長Oleg Demidov博士說,這些數據能顯示各種碳資訊,透過衛星涵蓋全球的觀測能力,幫助企業和政府監控整個供應鏈中的碳排放,並完全可由遠端操控。

農業科技新創公司Carbonspace藉由衛星搭配AI,無論在地球何處都能精確計算碳排和吸收,以衛星改善碳足跡透明度。(圖/晨碳科技)

肆、先進各國陸續發展永續農業科技,協助農業成為淨零時代的商機
除透過衛星精確監測農場、農田和森林等的二氧化碳排放與吸收外,由最新的農業與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管制政策資訊,也顯示出各國均積極採行應對措施,包括:推動有機農業合理化施肥、生質能發展、設置節能或再生能源設備、改良畜禽腸內發酵及制定政策法規等。由於全球糧食和農業對地球環境產生的影響深遠,根據Hannah Ritchies & Max Roser在2020年的調查指出,食品生產過程所排放溫室氣體量占全球26%,農業使用全球50%可居住地、70%淡水抽取量,造成全球78%海洋和淡水優氧化。 事實上,農業不單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源,更是固碳增匯的主要貢獻者。廣義農業包含森林、海洋和土壤等,都是儲存二氧化碳的最佳天然倉庫。目前產業界正為尋找可交易的碳權所苦,而農業正是一個很好的提供者,如能善用科技輔助、妥善規劃,將有很大機會成為淨零時代的商機。 近年國際間面對當前極端氣候環境與糧食安全嚴峻挑戰,農業對此貢獻將不容小覷,乃紛紛推動綠色糧食戰略。
美國農業部業於2020年2月即提出農業創新議程(Agriculture Innovation Agenda,AIA);乃為整合美國農業部所需的資源、計畫與研究等,為農民提供工具,並將美國農業定位為能持續供給未來糧食、纖維、燃料及飼料等需求之領導者。目標在2030年達到食品廢棄物減少50%,2050年農業產量增加40%,而環境碳足跡則減少50%。日本於2021年5月發表《綠色糧食戰略》,其架構就經濟、社會及環境,分別訂定各中短期目標及計畫關鍵績效指標,以達到期望建構永續產業基礎結構,包含4大目標:1. 農藥減半、2. 降低化學農藥與肥料、3. 擴大有機農業25%耕作面積(100萬公頃)以及4. 園藝設施化石燃料零使用。從經濟、社會、環境3大面向切入,以長期視野規劃攸關人民健康飲食生活、永續生產和擴大ESG消費市場等策略。《綠色糧食戰略》針對有機農業部分,提出2030年全面耕作省力化。例如:導入堆肥顆粒化及自動除草機器人等新技術,以及開發兼顧土壤維護和本土天敵的輪作系統。至2040年目標針對主要作物,建構新世代有機農業技術體系,如:應用AI光波與聲波的高科技防病蟲害技術、開發抗病蟲害品種及土壤微生物機能等應用。歐洲議會2022年2月7日環境暨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委員會通過農場至餐桌策略(Farm to Fork Strategy,F2F),明列27項促進綠色食品生產、發展更健康永續的飲食以及減少食物浪費等措施,預計到2030年,將有機農業面積擴增至少25%,並減少50%的化學農藥用量和風險,及減少20%的化肥使用。

日本綠色糧食戰略所訂定,擴大有機農業施行措施。(圖/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伍、極端氣候加劇,農委會宣示透過減量、增匯、循環和綠趨勢,達成淨零排放
2021年初台灣西部地區發生大規模乾旱,是台灣56年來遭遇最嚴重的乾旱,被稱作百年大旱,水利署緊急在30天內開鑿88口備援水井,其後陸續共建置213口,顯示乾旱已是台灣無法迴避的極端氣候危機。2022年初不但北部降雨不斷,連原該乾旱的南部也反常雨量激增,近年受此類降雨型態劇變事件衝擊,造成農糧生產及農業損失劇增,1996~2010年平均為109億元,2006~2020平均為112億元,2016~2020年平均上升至135億元。2021年受西南氣流豪雨影響,農委會統計至8月9日11時止,農產及設施估計已損失計約2億4,336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達5,968公頃。2022年2月寒流影響台灣,各地低溫加上降雨不斷,農委會表示截至2月24日上午11時,全台農損金額已達6,685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達654公頃。上述明顯顯示極端氣候衝擊臺灣農業的速度,調適已經來不及,根本之道就是實施溫室氣體減排。農委會乃率先於2022年2月9日宣示,2040年達成農業淨零排放,透過減量、增匯、循環和綠趨勢等措施,增強台灣農業韌性。近期先以達成2025年淨排放量較2005年基準年減少10%為目標,相關策略包括:有機友善環境農業耕作、推動對地綠色環境,增加土壤碳匯的有機農業、果園草生栽培及生物炭應用等農業重要策略。

日月潭因缺水露出的龜裂土地,長出零星雜草,成為「日月潭大草原」。攝於2021年3月。© Cynthia Chen / Greenpeace © Cynthia Chen / Greenpeace

台灣地狹人稠,有60%土地是森林,可增加造林的面積有限,實際上不太可能再透過造林來大幅增加固碳量。在全球五大碳庫當中,由地表上動植物、森林所組成的生物碳庫碳貯量最少,僅約6,200億噸;地表下的土壤碳庫碳貯量則高達25,000億噸,即便是林木透過光合作用固定下來的碳,也都有約60%進到土壤中,亦即土壤的碳貯量遠大於生物與大氣的總和。據農委會統計台灣農地面積共79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0%,台灣氣候因高溫多濕,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淋洗作用旺盛,有機碳在較短時間容易分解流失;台灣高度集約的農耕型態,也使土壤快速劣化,為讓貧脊的土壤快速提供作物養分,只好大量施加化學氮肥,因而增加排放土壤的溫室氣體(氧化亞氮,N2O)。台灣2021年有機及友善耕作的比例是亞洲第一,但總面積僅占全國農地的2%。過去少被重視的農業土壤碳匯,如今透過有機耕作和土壤的再生農業,可將碳以有機質的型態封存在土壤內,以因應氣候變遷。
陸、全球吹起素食風,植物肉市場生氣勃勃,減少牲畜業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近年全球吹起素食風,帶動台灣植物肉市場,相關業者接二連三加入植物肉的生產與銷售,現在已能大量銷往國外,並開始採購國產大豆替代進口原料,以優質的國產豆,降低植物肉的碳排量,讓植物肉也擁有碳商機。良好植物性蛋白質製成植物肉,比傳統素肉更像真肉,植物肉以肉命名,原因在於外型和口感都和動物肉非常類似。傳統素肉多因應某些宗教信仰的消費者而生,通常以澱粉或蛋白質原料製成,現今植物肉的製作則相對精緻,產品外型、口感甚至營養成分更接近真正的動物肉。近年來台灣植物肉產品越來越多,不只有像豬肉的產品,也有仿魚肉的產品出現,且產品有肉排、絞肉及肉條等形狀,有利於餐飲、消費者直接料理使用,可大量減少牲畜業所排放之溫室氣體甲烷。
柒、臺大實驗林與社會企業合作組建台灣策略淨零負碳行動團隊
臺大實驗林受到世界氣候基金會(World Climate Foundation, WCF)邀請,成為全球合作夥伴(Global Partner),在2023年COP28週邊會議聯合國氣候峰會(WCS),擔任專題演講論壇與談者,讓台灣有更多好的永續解決方案在國際發表。臺大實驗林與社會企業《好事交易所》合作組建台灣第一支策略淨零負碳行動團隊(Green ReAction Team Taiwan,GRAT),分別由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與好事交易所執行長羅偉銘代表,將結合臺大實驗林的氣候變遷科研技術,以及社會企業的創新營運,向全球呈現台灣的永續行動與綠色解決方案。台大實驗林長年致力於永續發展實踐,近年來造林撫育已超過450公頃,採用科學化管理,增進森林碳吸存能力。好事交易所則專注於永續環境行動的社會企業,致力打造新型態永續行動,首創公民森林行動計畫,已經吸引超過百家企業及夥伴參與,喚醒全民對於淨零碳排的重視,並讓全世界看到台灣。此計畫採用區塊鏈技術,讓造林行動可量化、可回溯及認證,因而台灣致力地球環境永續行動,發展出許多具體行動與全球分享,受到國際社會對台灣更加重視與友善。
結語
廣義的農業含括農林與漁牧,不僅有很多方法可以減碳,更是唯一具備碳匯效益的產業,若能有效藏碳於海洋、土壤與森林等,可望在緩解全球沸騰危機扮演要角。因此農業在淨零時代是珍貴寶藏,透過科技協助,將可為人類帶來更多減碳解方。全球已邁入氣候沸騰時代,2023年11月30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於COP28中指出,人類正邁往全球氣候崩潰(Climate breakdown)關鍵時刻,若要遏止這種危機趨勢,經濟發展與能源使用需要徹底轉型,而唯一可能的路徑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農業在對抗極端氣候方面至關重要,各國領袖在2023年COP28峰會上,接連宣布減少畜牧甲烷排放的計畫,將使農業與糧食生產更趨永續發展。FAO適時公布的第1階段計畫,包含20個需在2025~2050年間達成的重要目標,應能產生緩解全球沸騰危機之功效。
作者/張泉湧曾任飛航總臺主任氣象員、民航局組長、大學兼任副教授、全球沸騰張泉湧專欄作者、著有「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圖解大氣科學」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