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沸騰陷危機】東亞主要國家仍靠燃煤發電 氣候災難更不可測

壹、近年東亞地區國家相繼經濟迅速飛騰與繁榮
東亞(East Asia)泛指亞洲東部,具有地理及文化層面上的雙重意義。東亞地區通常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台灣島、朝鮮半島、海南島、琉球群島和蒙古高原等地,面積約1,170萬平方公里,16億人口,占全世界的22%,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33人,約世界人口平均值的3倍。東亞部分經濟體已現代化轉型成功,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東亞區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重要性正日益提升,其中以日本為最早成功實行現代化及工業化,且國力成長為全球最富裕發達國家之一;接著韓國、台灣和香港亦在1960~1990年代實現經濟飛騰,成為亞洲4小龍中3者,被列為已發展經濟體。20世紀末起中國經濟迅速發展,2010年就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目前已被視為潛在超級大國之一。
貳、東亞地區中國及新興國家,工業發展多依賴化石燃料,隱藏「二氧化碳炸彈」
2021年5月6 日紐約智庫榮鼎集團指出,2019年中國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及一氧化二氮等6種溫室氣體,總量達140.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 equivalent),比已開發國家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成員,多排放了3,000萬噸。2019年排碳量超過1990年的3倍,過去10年增加25%。2021年與能源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近6%,是10年來最大增幅,碳排總量80%來自煤炭。2023年2月27日芬蘭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以及全球能源監測(GEM)發布報告稱,中國自2022年起開始建設的煤電裝機容量是全球其他地區裝機容量總和的6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其國家主席習近平雖承諾,將在2026~2030年間達到排碳峰值,並在2060年實現“淨零”排放,但CREA及GEM報告稱中國2022年每週批准2個大型煤電廠。2023年前中國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已約占全球所有能源相關排放量的1/3,每年的燃煤量也高於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2023年6月中國主要燃料來源煤炭的發電量,比2022年6月增加14%。GEM研究表示,在全球新建燃煤電廠持續下降情況下,2022年中國反常加速建造且速度驚人,恐隱藏「二氧化碳炸彈」,導致全球沸騰危機更加嚴重。
参、中國是全球碳排最大汙染者,減排意願影響全球沸騰是否加劇
中國於2006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汙染國;2013年1月22日綠色和平發表報告,公布全球「碳炸彈」排行榜,中國和澳洲擁有最多開採石油、天然氣和煤礦計畫,這些開採計畫會製造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將對地球氣候造成災難性改變。2019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僅達美國2.5倍,更超越所有已開發國家的總和,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逾半數來自燃煤發電,2020年中國煤炭在產量、進口量及消費量仍高於2019年,且國有電力企業還獲准新建多座燃煤電廠,僅在內蒙古自治區就批准新建9座燃煤電廠。
中國主席習近平2020年12月宣布,計劃2030年把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能力提高2倍,但中國沒有同時採取積極措施遏制二氧化碳排放。專家表示中國幅員遼闊,若不放棄依賴燃煤,即使北京著重太陽能和風能的發展,也不足以因應氣候變化。尤其是地理和氣候因素使中國減少燃煤遭遇挑戰,因中國雖位於東亞沿海地區風力充沛,但能源需求若渴的大城市皆地處風力較弱區,太陽能發電以及從其他地區的高效輸電至關重要。
聯合國2023年3月20日報告稱,地球可能會在未來10年內逾暖化臨界值,各國應急需徹底擺脫化石燃料;2023年11月3日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1/3,遠高於北美、中美洲、南美洲、歐洲和非洲的總和。過去2個世紀,美國排放的二氧化碳雖最多,但中國目前已成為最大的排碳汙染者,兩國減排的意願將決定地球是否持續沸騰升溫,中國政府的決策可能比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的決策更屬重要。2023年11月4日馬里蘭大學全球永續發展中心主任霍特曼(Nathan Hultman)表示:「如果中國知道如何運用電網,即能使用大量可再生能源並提升效率,燃煤需求壓力就會減輕,因此對氣候產生的真正效果,乃取決於如何管理這個電網。」
肆、近年東亞國家極端氣候災難更加頻仍與劇烈
中國:2022年6月河南及河北的氣溫飆破40℃,河南的地表溫度甚至測到70℃的高溫。2022年7月中國大陸至少有59座城市發布高溫警報,廣州高溫持續23天,創下71年來最長的熱浪。2023年5月30日上海測得逾100年來5月最高氣溫記錄36.7℃,比之前測得的最高紀錄整整高了1℃。2023年7月中旬新疆偏遠的三堡鄉氣溫達到52.2℃,刷新6年前創下的50.6℃記錄;2023年夏天,北京經歷了幾十年來最熱的氣候。
2019年3月30日,距離四川省涼山州西昌不遠的木裏縣發生嚴重森林火災,造成30名救火人員死亡;2020年3月30日,西昌市再次突發山火,火勢蔓延危及市區及加油站等設施,由民間消防隊支援,期間一支隊伍一行22人中,19人死亡,3人受傷。這兩起慘劇格外令人關注的地方在於,時間剛好隔一年同一天。2023年來自北極的冷氣流相當微弱,外加區域內的工業排放物增加,導致霧霾情況嚴重。2023年11月初北京及天津等地,嚴重霧霾再現,部分地區能見度不到50公尺,當局祭出最高級別的空汙警告。
2021年7月颱風煙花2次登陸中國東部地區,25日於浙江省舟山市登陸;26日又在浙江嘉興平湖市沿海再次登陸。2021年11月2日熱帶氣旋尼格逼近珠江口,前後西行超過2,500公里逼近中國華南沿海,生命力之頑強,尤其發生在深秋季節更屬不易。2022年9月17日,梅花颱風在遼寧4度登陸,不僅是1950年以來登陸上海的最強颱風和登陸山東的最晚颱風,也是2000年以來第一個登陸遼寧的颱風,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最北的秋颱,也是1950年來第3個4次登陸中國的颱風。
2023年7月29日起颱風「杜蘇芮」為中國華北地區至少5個省帶來連續強降雨,北京部分地區最大累計降雨量約1,000毫米,30日晚官方稱,北京有超過3萬人因洪水撤離,超過11年前造成嚴重災情的「721」暴雨記錄。據中國新聞網報導,受上游洪水過境影響,涿州市河道行洪和城市淹水,截至2023年8月1日涿州全市受災人數已達13萬3,913人,共造成河北省87個縣540,703人受災,死亡9人、失蹤6人,8月3日颱風暴雨已造成逾34人死亡。8月7日受颱風「杜蘇芮」殘餘環流影響,由北京、天津、河北擴大至中國糧食主要產區的黑龍江和吉林,其中吉林省舒蘭市造成14人遇難,還包括常務副市長。位於北京旁河北省的涿州市,幾乎全被淹沒,原以為是降雨造成的水災,沒想到當地居民表示,當局為了保北京、天津和雄安,炸開西邊的大堤,造成整個村夷為平地。但北京災情同樣很嚴重,惟房山區蒲窪鄉一座龍王廟幾乎安然無恙。颱風「杜蘇芮」帶來的暴雨尚未消退,侵襲東亞的第3個颱風卡努,90度急轉彎於2023年8月8日再度侵襲北京,造成河北省地區至少140年來的降雨記錄,超過100萬人流離失所。2023年9月颱風「海葵」,造成福建廈門市連續3天洪澇災害,約7,560萬美元損失,創下該市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暴雨記錄。
2020年7月13日連續數週的極端降雨,導致中國長江流域遭遇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洪災。洪水所到之處引起決堤,逾141人死亡或失蹤,27個省份共3,789萬人次受災,353萬公頃農田受損,28,000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17.4億美元。中國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表示,自2020年6月以來,共有433條河流發界水位,33條河流超越歷史洪水。2020年8月20日中國西南地區洪水,據BBC報導稱,重慶洪崖洞、磁器口等著名商業區和景點都被淹沒。相鄰的四川省洪水也淹沒大量村莊,官員們表示,三峽大壩經歷自修建以來遭遇最大洪峰,首次開啟11孔洩洪。

左:2022年9月17日,梅花颱風是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最北的秋颱,也是1950年來第3個4次登陸中國的颱風。右;超強颱風卡努路徑詭譎,90度急轉彎於2023年8月8日侵襲北京的路徑圖。(圖/維基百科)
左:2022年9月17日,梅花颱風是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最北的秋颱,也是1950年來第3個4次登陸中國的颱風。右;超強颱風卡努路徑詭譎,90度急轉彎於2023年8月8日侵襲北京的路徑圖。(圖/維基百科)

左:2022年9月17日,梅花颱風是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最北的秋颱,也是1950年來第3個4次登陸中國的颱風。右;超強颱風卡努路徑詭譎,90度急轉彎於2023年8月8日侵襲北京的路徑圖。(圖/維基百科) 左:2020年中國西南地區受強降雨影響,三峽水庫水量快速增加,8月19日晚間水利樞紐工程開啟11個洩洪深孔洩洪。(圖/新華網官網);右:2023年7月29日起受颱風「杜蘇芮」洪水過境影響,造成涿州市淹水,全市受災人數逾13萬人。(圖/翻攝自微博)

日本:日本東京自2022年6月25日起,連續9天測得35℃以上的高溫,創觀測史最早出現「猛暑日」,且連續9天,打破2015年7月31日~8月7日的連續8天記錄,創下1875年開始觀測以來的最長記錄。2019年10月13日近數十年來侵襲日本最強的颱風海貝思(Typhoon Hagibis),甚至還引起龍捲風,至2019年10月27日已造成88人死亡、7人失蹤,10列新幹線列車報廢,2,667袋福島核電站輻射污染物垃圾袋被衝入河流。當颱風為日本帶來重大災難或觀測到重大記錄時,日本氣象廳會賦予特殊名稱,日本目前共有8個特殊名稱的颱風,海貝思因嚴重致災也被日本氣象廳向颱風委員會提出除名 ,並給予特別定名「令和元年東日本台風」,成為日本第9個特殊命名颱風,前次是1977年的強颱寶佩(Babe),侵襲琉球群島的沖永良部島時,造成嚴重災害,因此被日本賦予名為「沖永良部颱風」,2021年4月30日「海貝思」一名被更換為「樺加沙」。
緊鄰颱風海貝思襲日期間,2019年10月12日晚間7時第19號颱風哈吉貝(Typhoon Hagibis),在伊豆半島登陸,挾帶旺盛水氣在關東各地降下暴雨造成河川暴漲,導致多處城市淹水,哈吉貝颱風最大瞬間陣風一度達到每秒60公尺,相當於時速216公里。至16日止北陸新幹線有1/3列車泡在水中,造成日本52條河川共73處潰堤,超過13,000棟房屋遭水患,逾74人死亡及12人失蹤,日本國土交通省表示,受到颱風哈吉貝帶來的豪雨影響,截至16日傍晚,發生土石流、山崩等土石災害案件,已知19都縣共有170件。
琉球:2019年5月13日沖繩與那國島遭遇「50年一度」的極端強降雨,6小時內降下367mm的大雨,無論是單小時或3小時的降雨強度,都超過日本氣象廳「50年一遇」的觀測記錄。2022年1月12日歐盟氣候監測機構,發布報告指出過去7年,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7年。南半球的阿根廷出現熱浪,氣溫飆升到45℃;惟日本、南韓氣溫則持續下降,沖繩罕見出現10.9℃低溫。2023年8月3日颱風卡努(Khanun)橫掃日本南部,在沖繩縣造成至少2死73傷,整座沖繩主島以及部分奄美群島,2度落入卡努的暴風範圍當中,致沖繩遭受嚴重災害,是日本氣象觀測史上頭一遭。
台灣:2019年8月23日強烈颱風白鹿逼近台灣東南方海面,氣象局於14:30發佈2019年惟一陸上颱風警報。2020年11月6日,閃電颱風侵襲南臺灣罕見11月秋颱,氣象局發佈2020年惟一之陸上颱風警報,2021年9月10日17:30氣象局對臺灣東北部地區發佈惟一颱風燦樹陸上颱風警報,2022年9月3日23:30氣象局對臺灣東北部地區發布惟一中颱軒嵐諾陸上颱風警報。2020~2023年連續1,235天,即3年又4個月台灣未有颱風登陸,創史上最久記錄,因而遭逢比百年大旱還惡劣的旱象。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過去「十年一大旱」的說法,正在快速縮短間距中,對正發展產業的高雄和台南形成大威脅。2023年4月5日,日月潭水庫水位離滿水位,首度超過8公尺。2022年6月~2023年3月,新竹以南測站累計雨量為近70年第4少雨量,接近「百年大旱」窘狀。

氣象署連續4年各只發佈惟一之陸上颱風警報:2019年白鹿、2020閃電、2021燦樹及2022年軒嵐諾颱風,颱風中心都未登陸臺灣之颱風路徑圖。(圖/維基百科)

朝鮮半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2年的報告指出,朝鮮的平均氣溫在1918~2000年間上升了1.9℃,是亞洲變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2019年9月7日颱風玲玲,侵襲朝鮮半島,是歷史上第一個登陸北韓的颱風,造成至少5人死亡,北韓不得不取消9月9日建國71周年慶活動。2020年8月底及9月初,巴威、梅莎以及海神颱風接連登陸朝鮮半島,造成沿海地區受災嚴重;其中巴威颱風在仁川江華橋之洪水位高出2010年的歷史記錄2.24公尺;梅莎颱風在濟州漢拏山測站的日累積降雨,刷新當地18年最大日累積雨量記錄。據南韓公共行政安全部2020年9月12日統計,3個風災總共造成南韓4人喪生、6,908處基礎設施受損及19,326公頃的農業損失。根據全球農業監測報告顯示,北韓在經歷連續3颱風影響後,主要農業生產地區遭受嚴重破壞,導致當地糧食供應困難。
2023年4月2日南國首爾發生罕見的山林野火意外,火勢在鐘路區的仁王山和北岳山延燒至少超過6小時,燒毀範圍約相當於32座足球場面積。南國其他多處也同時發生山林火災,包含大田市、忠清南道洪城郡、京畿南楊州、楊平郡等地。
蒙古高原:蒙古高原位於中亞和東亞,是一個半乾旱的地區,有著廣闊的山地、戈壁、丘陵和草原,平均海拔約1,580公尺,包括蒙古全境,俄羅斯及中國內蒙古、新疆的部分地區,在過去很多人印象中,蒙古高原就是綿延不絕的草原,氣候極為穩定。由韓國、日本、中國、瑞典、美國一些大學及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科學家團隊,於2021年3月在《科學》雜誌發文指出,蒙古高原正陷入乾旱和熱浪的惡性循環中。在過去260年,熱浪頻率、土壤濕度變化幅度一直較小,氣候相對穩定。近20年兩個數據卻發生劇烈變化,蒙古高原熱浪已變得越來越多,而土壤濕度卻一直往下降。即由熱浪烘烤土壤,導致土壤含水量下降,而乾燥的土壤,又助長地表熱量擴散傳播,這種變化趨勢似乎已超越臨界點,很難再逆轉。過去數十年來,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也都有相似的氣候快速變暖現象,升溫率更是高出世界其他地區的3倍。只不過蒙古高原為暖乾氣候,而青藏高原為暖濕氣候。暖乾氣候導致蒙古高原熱浪增多,降水量減少,土壤日趨乾旱。暖濕氣候導致青藏高原冰川大量消失,湖泊增加。全球氣候增暖正在改變著地球的兩極以及類似蒙古高原這樣的地區。東亞內陸的氣候將透過全球大氣環流,影響北半球其它地方的氣候,甚至更遠的地方。而蒙古高原的附近就是青藏高原,同樣有著皚皚白雪和遼闊草原,近年的研究已經顯示,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量消失,連珠穆朗瑪峰都冰雪消融,露出過去登山死難者的屍體。
伍、結論
2023年夏季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季,而且熱度大幅升高,6~8月的全球平均氣溫為16.77℃,比1990~2020年的平均氣溫高出0.66℃。亞洲、非洲、歐洲和北美等地區,遭逢嚴重熱浪、乾旱和野火侵襲,對全球經濟、生態和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影響,且野火、洪災及颱風路徑等異常現象更不可測。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2022年報告,過去50年來因氣候變遷衝擊,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平均每天都會發生,災害發生的頻率不僅持續增加,累積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200萬人。2022年7月中國大陸至少有59座城市發布高溫警報,廣州高溫持續23天,創下71年來最長的熱浪。聯合國2023年3月20日稱,地球可能會在未來10年內逾越暖化臨界值,各國急需徹底擺脫化石燃料,然2023年11月3日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1/3,遠高於美洲、歐洲和非洲的總和。如今中國經濟與人民生活主要仍依賴化石燃料,因此隱藏「二氧化碳炸彈」;中美兩國目前是最大的碳排汙染者,兩者減排意願將決定地球是否繼續沸騰升溫,而中國政府的決策,可能比各國政府的決定更為重要。

◤超前部署,省水節能◢
家庭必備省水神器 限時下殺中
冷氣、電扇一級省電這裡挑
節能補助攻略 家電選購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