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瘋減碳,種樹是解方?保育自然森林效益更勝種植人工林

隨著淨零議題蔚為風潮,碳交易、碳抵消、碳權等關鍵字廣受關注,也引發各界爭相種樹,期待藉此「減碳」。然而,全球各地森林大火頻繁發生,釋放大量溫室氣體,氣候變遷更助長林火火勢,增加救災難度。仰賴大量植樹就能達到減碳目的嗎?除了種樹外,還能做什麼?該怎麼做才能讓森林發揮最大的減碳功效。

臺灣的降雨南北不均,南臺灣已經超過 600 天沒有降雨量大於 200 毫米的大雨,儘管 2023 年 4、5 月的幾波鋒面陸續帶來降水,南部地區的水情卻仍舊吃緊,據水利署資料,截至 5 月 11 日,南部多數水庫有效蓄水量多不及 20%,處於紅燈狀態,中央氣象局更表示,在統計上,今年是「梅雨異常年‧資料來源:今日新聞,缺水危機擴大?鄭明典:今年梅雨異常少 解渴要等到「這時候」,因此,乾旱危機持續籠罩著南臺灣。

事實上,截至 2023 年 4 月,臺灣已經連續 3 年 9 個月沒有颱風登陸。長期缺水,也增加森林火災發生的風險。

228 連假期間,屬熱門登山路線的能高台灣池營地發生火災,燒毀了15公頃的箭竹林和少許林木。無獨有偶,4 月 12 日 屏東內門區及杉林區的林地也發生森林火災,延燒面積高達 284 公頃。林管處表示‧資料來源:中央社,林務局聯合消防局及空勤等單位3D搶救內門與杉林區林地森林火災由於氣候變遷,乾燥的環境更容易起火,在山林中使用火源一定要注意安全。

2023年3月的曾文水庫,因水位下降露出乾枯土壤。截至2023年4月,臺灣已經連續3年9個月沒有颱風登陸,南部水情十分吃緊。
2023年3月的曾文水庫,因水位下降露出乾枯土壤。截至2023年4月,臺灣已經連續3年9個月沒有颱風登陸,南部水情十分吃緊。

鄰近的韓國同樣也面臨旱象,自 2023 年以來,由於氣候變遷導致降雨日數減少,植被和土壤乾燥,山林野火頻繁發生。在全球各地,由氣候變遷引發的森林大火,規模和頻率都在持續增加。

降雨天數減少、土壤缺水,導致韓國破紀錄森林火災

2022 年 3 月 4 日,野火燒毀了慶尚北道蔚珍(Uljin)和江原道三陟(Samcheok)的森林,燒毀面積相當於近 2 萬個足球場大小。 這場大火持續燃燒了 213 小時 43 分,成為韓國歷史紀錄上時間最長的森林大火。

2022年3月,韓國爆發破紀錄森林大火,長達十天的火災燒毀蔚珍和三陟一帶的森林,總面積近2萬個足球場大小。
2022年3月,韓國爆發破紀錄森林大火,長達十天的火災燒毀蔚珍和三陟一帶的森林,總面積近2萬個足球場大小。

根據韓國氣象廳的數據,過去幾十年來韓國的平均降雨天數有減少的趨勢。然而,平均降雨量反而增加了,雖然下雨天數減少了,但只要下雨,豪雨出現的機率就變得更為頻繁,天氣變得更加極端,旱季(11 月至 4 月)更為乾燥,雨季(6 月至 9 月)的雨水更多了。

森林火災的發生和規模受到風速、溫度、連續無降雨天數、相對濕度和土壤濕度等因素的影響。根據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利用衛星數據進行的分析‧資料來源:Greenpeace Korea,전국 곳곳의 '건조주의보', 기후변화는 어떻게 산불을 악화시키나,韓國於 2023 年 1 月的土壤含水量比 2021 年和 2022年同期都高。

高土壤含水量可以抑制森林大火的發生。 但由於 2022 年 2 月持續的高氣壓,一直維持著高溫和無降雨的日子,到了 3 月初,部分地區的土壤含水量極低,加劇了乾旱。這也是目前韓國接連發生森林大火的主因。(延伸閱讀:氣候變遷「助燃」!異常高溫和乾旱使全球森林大火持續攀升!

地球兩大碳匯,祝融之災不斷

森林大火同樣危及巴西亞馬遜雨林。當地起火點在 2022 年創下 10 年來的新高,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INPE)表示,僅 2022 年 8 月 1 日至 30 日期間就收到了 31,513 起火災警報, 從 7 月到 10 月,因森林火災釋出的碳排放量估計約為 22 兆噸,比 2021 年最高排放量增加了 5 兆噸,是過去 20 年中最高的。

2021年,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森林火災面積創新高,大火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與霧霾甚至擴散至北極地區,降低光熱反射率,吸收的熱能將加速北極融冰。
2021年,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森林火災面積創新高,大火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與霧霾甚至擴散至北極地區,降低光熱反射率,吸收的熱能將加速北極融冰。

同為地球重要碳匯的北極地區,在近年也頻繁發生火災。近期一項研究發現,自 2000 年以來,北極地區森林大火的碳排放量持續增加,於 2021 年達到高峰,不僅生物多樣性飽受威脅,具有儲碳功能的泥炭地也遭到火災毀壞,釋放大量溫室氣體,森林大火產生的煙灰隨氣流飄向北極海冰,更加速了北極冰層的融化速度。 (延伸閱讀:俄羅斯森林大火提前報到,我們如何保護它?森林消防需要哪些幫助?

植樹造林真的能幫助減碳嗎?

完善保護原有森林及復育天然林,所能達到吸碳力比種植人工林更高,也能夠保有更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完善保護原有森林及復育天然林,所能達到吸碳力比種植人工林更高,也能夠保有更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事實上,以種樹達到減碳的效用是相當有限的,以臺灣為例,估計至少需要六個種滿樹的臺灣,才能抵銷全臺一年的碳排放‧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種樹抵減二氧化碳 專家:六個種滿樹的台灣才能打平國人一年碳排。此外,森林可能因為樹齡、天候條件等因素,導致吸碳能力下降,甚至出現排放量大於吸收量的狀況。專家也指出,樹木可能因為森林大火或砍伐而將二氧化碳釋回大氣,如果樹木健康條件差(如病蟲害嚴重),也會導致吸碳能力下降。

與其利用種樹固碳,更好的作法其實是幫助樹木生長復育天然林,包括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因為全新樹種吸收碳可能需要幾十年、或甚至幾百年的時間,但原有的樹林卻潛力無窮。

邀請您一起支持綠色和平守護全球森林的倡議,確保 2030 年守護 30% 陸地自然生態的目標能夠實現,為森林共織緊密完善的保護網,督促世界各地的政府及企業落實友善環境的商業模式、積極復育生物多樣性,為您我及下一代留下廣袤森林及豐饒生態。

延伸閱讀:

The post 全球瘋減碳,種樹是解方?保育自然森林效益更勝種植人工林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