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台灣勇奪6獎

(中央社記者梁珮綺台北5日電)台灣創新能量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工研院、資策會等經濟部轄下法人,在今年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勇奪6項大獎,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說,不只開發技術,更重要的是商品化與產業化。

工研院、金屬中心、資策會今年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與能源局能專計畫支持下,勇奪6項大獎,並分別與台塑公司、中油公司、有量科技、格斯柯基展開合作,盼在後疫情時代搶攻商機。

林全能致詞時表示,台灣已連續13年在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獲獎,累計有59項產品,表現亮眼;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去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也指出,台灣是4大全球創新強國之一,僅次於德國、美國與瑞士。

林全能說,台灣創新能量強大,關鍵因素除了協助開發技術,更重要的是後端的商品化與產業化,期許未來科專法人能助產業一臂之力,將研發成果實際化為產業價值。

技術處資料顯示,法人科技專案運用專利成果促進產業技術創新,2017年至2019年間累積獲得4638件專利,其中,近5成為國外專利,有助授權企業進軍全球市場。

工研院獲獎的「染料敏化電池應用於智慧家庭技術」,只要3根蠟燭就可產生電力,目前已與台塑合作,並在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打造全球首條年產能10萬片的試量產線。

同樣為工研院的「高能量及高安全樹脂固態電池」技術,以高離子導電樹脂(NAEPE)材料取代易燃的電解液,可解決高能量鋰電池安全性問題,目前已與台灣中油、台塑、有量及格斯科技合作,可望帶動台灣電動車與儲能系統產業發展。

「慢性傷口智慧照護」也是工研院研發的技術,採用彩色、熱感與3D感測等三合一裝置,導入AI人工智慧辨識傷口。

金屬中心的「無停轉風機無人機巡檢系統技術」,可偵測細小至4mm如葉片小裂縫、塗層和油漆剝落、雷擊影響、外觀與撞擊等缺陷,並可在5分鐘內完成單一風機檢測,大幅縮減風機檢測時間。

同為金屬中心的「可控水反應鎂合金」技術,能快速預測鎂合金中鎂鋅鈣的原子占比,形成混合熵可被控制並依據應用所需選擇最佳混合熵,以調整氫氣產生速率,使鎂合金的水反應現象更為可控、彈性多變化,可用於植物培植及人類健康醫療。

資策會的「數位孿生品質決策支援系統」運用數位孿生預測模型高幅度降低導入成本與時間,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降低不良率,協助自行車暨零組件產業數位轉型。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素有科技產業奧斯卡之稱,每年從上千件創新技術中挑選出100項具重大創新意義及對人類生活影響深遠的商品化技術,今年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影響,取消實體頒獎。(編輯:張均懋)109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