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緊張!普京宣布暫停參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長達數十年的軍備控制時代恐將結束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屆滿一周年前夕,俄羅斯總統普京21日向國會聯邦議會發表年度國情咨文,宣布俄羅斯將「暫停」參與與美國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意味著長達數十年的正式軍備控制時代恐將提早結束。
俄國「暫停」參與戰略武器條約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21日在長達100分鐘的國情咨文演講中宣布,俄羅斯將「暫停」參與與美國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該條約是美俄之間僅存的最後一項限制核武協議,旨在限制雙方擁有少於1550顆核彈頭及700座運輸系統,並要求雙方每年互相確認遵守條約規定。
普京聲稱是美國迫使他做出這個決定,「他們想讓我們蒙受『戰略失敗』(strategic defeat),並且爬上我們的核設施,」但強調俄羅斯並不會「退出」該條約。他更說,烏克蘭已透過無人機襲擊俄羅斯的戰略空軍基地,俄軍在該地部署了可運載核武器的轟炸機。
有鑑於此,普京表示俄羅斯現在不會允許北約國家檢查其核武庫,因為檢查結果很可能落入烏國政府手中,促使烏軍對俄羅斯發動進一步攻擊。「這是一個荒誕劇場,」他直言,「我們知道西方直接參與了基輔(Kyiv)當局襲擊我們基地的企圖。」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由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和俄羅斯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2010年於捷克首都布拉格簽訂,隔年正式生效,條約有效期為10年,期滿後可延期5年。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021年上任後,即將有效期延長至2026年2月4日,並允許美國和俄羅斯的視察員都能確保雙方都有遵守條約。
不過由於新冠疫情爆發,視察員計畫在2020年3月被迫停止。俄國與美國原訂去年11月在埃及開會討論恢復視察,但俄國宣布延後,至今雙方都沒有制定新的日期。
俄烏戰爭滿一周年前夕,俄羅斯總統普京2月21日發表年度國情咨文演說。(AP)
長達數十年的軍備控制時代恐將結束
《紐時》(NYT)指出,莫斯科在敏感時刻宣布「暫停」參與該條約,揭示了長達數十年的軍備控制時代恐將結束,且世界正處於核武爆發新時代的邊緣。反核武倡議組織 Global Zero 高級顧問沃爾夫斯塔爾(Jon Wolfsthal)說,「隨著俄羅斯違反條約、中國擴建核武庫、北韓試射導彈,以及伊朗提煉逼近武器等級的濃縮鈾,現在是核穩定及克制的糟糕時期。」
曾於歐巴馬時期任職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沃爾夫斯塔爾說,雖然普京的最新演說更像政治聲明,而非軍事聲明,「但這很可能引發越來越多人呼籲美國擴大其核武庫,以與俄羅斯競爭,同時向中國表明他們追不上我們。」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s announcement that he would suspend Russia’s participation in the New START treaty — Russia’s last arms control agreement with the U.S. — was one more indication that the era of formal arms control may be dying, @SangerNYT writes.https://t.co/NVnHwGkmSt
—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 February 21, 2023
新協議難達成
美國官員表示,他們想透過談判與俄國達成一項新武器協議,但就當前情況來看,這種可能性並不高。《紐時》認為其中原因如下:首先,美俄兩方近來交流少,拜登上任後僅與普京見過一次,即2021年6月兩人就「戰略穩定」(strategic stability)進行對話。當時雙方討論傳統軍備控制,以及如何處理俄國正在開發的新型核武器,但上述討論後來皆因烏克蘭戰爭而中斷。
其次則是兩國之間幾乎不存在信任。迄今為止,兩國領導人已有一年多沒有直接交談,拜登更公然將普京描述為「戰犯」,普京則稱拜登是「烏克蘭的侵略者」。再者,現有的條約並未涵蓋各界最擔憂的「戰術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s),目前俄羅斯擁有約2000枚,美國擁有數百枚。
最後,許多專家認為,美俄如今再達成另一項武器協議的意義不大,因為據五角大廈估計,正在擴大核武庫的中國有能力在未來幾十年內部署1500件武器,而排除三大核武國之中任何一個的軍備控制條約,根本沒有實質用處。目前為止,北京顯然沒有興趣加入該條約談判。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21日則表示,他願意就「顯然符合我國安全利益」的新條約進行談判,同時該條約也要「符合俄羅斯的安全利益」。他補充說道,普京的最新聲明「令人深感遺憾和不負責任」,但無論俄羅斯做什麼,美國都不會改變對條約的遵守,「這也是其他國家對我們的期望。」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