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災後 面對風險的省思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這次全球股災爆發於美國8月1日,最凸顯的是當天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7.1%,次日亞洲股市開盤接續跌勢,與半導體相關性最高的台股下跌1004點,下跌幅度4.4%,創下台股有史以來最高跌點的紀錄。

接著,美國8月2日開盤後跌勢持續,費半續跌5.2%,兩日之間累計跌幅11%。因費半跌勢太猛,因此即使在那兩天之間,美股三大指數並未特別重挫,但亞洲投資人可能都度過極為不安的周末。

8月5日亞股開盤,果然迎來很難想像的局面。日經225指數大跳水,收盤指數下跌4451點,狂崩12.4%,創日經史上最大跌點紀錄。日經指數期貨更因達到8%的跌停上限,兩度觸發「熔斷機制」暫停交易。韓國股市的現貨和期貨,盤中亦因指數暴跌而暫停交易。

當日台股更讓許多人傻眼。台指重挫1807點以19830點作收,跌幅8.35%,創單日盤中最大跌幅、跌點,及單日收盤最大跌幅、跌點等紀錄,台指期貨更暴跌2152點,以跌停板10%作收。

接連3個交易日的全球股災後,亞洲股市上演報復性回升,包括日經指數8月6日單日大漲10.23%,台股指數8月6日及7日兩天累計上漲7.38%。即使如此,相較股災爆發前的7月31日,台股仍下跌5.95%,日經更下跌達7.96%。

經歷上沖下洗,損失慘重的應屬多數;即使是毫髮無傷,甚至是小賺一筆的投資人,也都共同體認到全球股災爆發的驚心動魄。事件是否已落幕還有待觀察,但有兩個議題,卻是投資人面對未來風險時必須仔細思考的。

第一個議題,就是釐清這次股災為何會發生。眾所周知,自從4年多前,美國聯準會在2020年3月23日宣布無上限QE政策後,全球央行跟進的寬鬆政策,已造成全球股市大漲,例如那斯達克4年多來漲幅達136%。雖然股價飆漲成為泡沫的跡象愈來愈多,但AI科技的突破與發展,又將全球股市,尤其是科技股帶到另一個高原。

在這過程中,各式風險其實也愈堆愈高。有的是「看的見,但常被視而不見」的灰犀牛;有的是「突如其來,無法事先預測」的黑天鵝。但不論是哪種風險,在事件發生後,究竟有跡可循,也應釐清脈絡,從經驗中學習。

例如,造成這次全球股災的因素很多,有長期、短期,也有觸發點。但不論是股價漲多拉回的長期因素,或是美國公布新增就業人數及失業率不如預期,或是英特爾財報顯示營運不佳,或是日本央行升息引發國際金融套利交易的回補清倉,或是美國總統大選結果不確性升高,甚或是哈瑪斯領導人在伊朗遭暗殺身亡。種種這些,其實也都可歸屬於不同屬性的「可測風險」。因此,在投資人追求高報酬的同時,也須對高風險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個議題,就是應思考和學習在面對風險時,應採取何種避險策略。依據歷史經驗,當市場極度不安時,往往增加美元或日圓或黃金等貴金屬,甚至是比特幣的持有,以做為「避險港灣」。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或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全球通膨時,美元或其他避險產品價格的大漲均源於此。

但時代不同,情況不同,歷史的過往應參考但不能濫用。以這次全球股災經驗而言,幾天之間,看到的是美元指數的下跌,及白銀、白金、鈀金的全面下跌,甚至看到比特幣3日之間跌幅16.5%。相對地,日圓3日間升值4%,美國30年期公債上漲3.8%,都是在風險分散時的借鏡。(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