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新趨勢「虛擬電廠」 強化臺灣電網韌性

記者郭曉蓓/專題報導

電力穩定關乎國家的經濟發展動脈,面對電力需求增長及減碳趨勢,除開發新能源外,臺灣的「虛擬電廠」也正逐步推行中,由工研院攜手產學研界,加速虛擬電廠產業化,目前吸引科技、傳產產業跟進響應,共同協助全國電力系統穩定,強化臺灣電網韌性。

「虛擬電廠」是全球能源新趨勢之一,它並非蓋新的發電設備,而是指透過資通訊技術把分散四處的再生能源、新興併網型儲能設備、發電機組以及可配合調整用電的需量反應業者等,整合在同一個管理平台下,集合起來進行電力彈性調控,如同一座隱形電廠。這樣的優點是可以提高電力使用效率以及民間電力資源價值,強化電網韌性。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虛擬電廠」目前在德國、日本已行之有年,德國政府透過法規政策與資金挹注,推動虛擬電廠示範區,逐步建立出可行的商業模式,如德國Next Kraftwerke就整合超過一萬個分散能源,截至2022年4月為止,公司累計發電容量超過10GW,近約9座大型電廠發電量。

日本方面,虛擬電廠是2011東日本大地震後,國內重要的電力改革的一部分,政府積極鼓勵國內大型電力機構透過官民合作,落實虛擬電廠發展。目前東京電力公司、關西電力公司也致力於整合更多住宅能源,並提升虛擬電廠調度精準度,以創造更多電力資源。日本於2016年至2020年推動虛擬電廠示範計畫,更成功吸引德國Next Kraftwerke等國內外廠商投入。

劉文雄表示,臺灣的虛擬電廠正逐步推行中,如Enel X義電智慧能源就與gogoro合作,將全臺1000多個電池交換站聚合成虛擬電廠。工研院也開發出「聚合多元資源的虛擬電廠技術」,目前已整合連鎖商場、學校中的空調、太陽能等資源參與台電輔助服務市場,為供電穩定貢獻心力。

台電方面,自2021年啟用電力交易平台實踐虛擬電廠,讓分散在民間的電力資源提供台電調度,上線至今(2024)年4月,民間業者參與已超過80家、參與容量近1350MW(百萬瓦),台電也將持續借鏡各國經驗,促進相關研究發展落地實現,共同協助全國電力系統穩定。

展望電力未來發展,工研院將持續攜手產學研界,加速「虛擬電廠」產業化。工研院擎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在永續環境領域發展虛擬電廠、智慧電網、儲能等整合服務,以促進用戶資源整合,降低電力碳排放,創造環境永續的未來。

「虛擬電廠」是全球能源新趨勢之一,工研院攜手產學研界,加速虛擬電廠產業化,強化臺灣電網韌性。(圖由工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