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 林業署揭百步蛇野外護卵、孵化全過程

記者李佩玲/臺北報導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今(11)日發布「百步蛇野外護卵孵化記錄」,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去年協同野聲環境生態公司團隊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歷經2個多月時間拍攝,成功記錄到整窩20顆蛇卵的孵化及幼蛇全數平安離穴的過程;這是臺灣、也是世界首度揭露百步蛇在野外產卵後的護卵、孵化、護幼,到幼蛇離巢的完整過程與行為。

臺中分署自然教育中心環教師及參加暑期營隊的小朋友們,於去年7月20日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發現1條百步蛇,1週後環教師在該地的一處洞穴內再次發現牠時,已經踡伏在一窩卵上,臺中分署隨即安排現場設置防護圍籬,並委請野聲環境生態公司架設監視攝影器材,完整記錄這條百步蛇護卵、護幼到幼蛇離穴的過程。

林業保育署表示,百步蛇為臺灣原生的蝮蛇科蛇類,屬「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過去有許多蝮蛇科蛇類被記錄到護卵行為,但多數僅觀察到野外雌蛇蜷曲於卵上,或是在人為飼育環境下的觀察紀錄。

臺中分署長張弘毅表示,此次拍攝團隊以紅外線自動相機,搭配縮時攝影機、夜視鏡、密錄攝影機等器材,歷經2個多月時間日夜拍攝,成功記錄到整窩20顆蛇卵的孵化,以及幼蛇全數平安離穴的過程,並以不影響幼蛇活動的諧波反射器,成功追蹤幼蛇離穴後的活動,另外,本次也觀察到雌蛇的護卵與疑似為了利於蛇卵孵化而在午間離穴一段時間再回穴的體溫調節行為,以及幼蛇孵化後雌蛇仍持續留在穴內的護幼行為

張弘毅進一步說明,諧波反射器可發出訊號,過去曾被使用在蛙類、蜥蜴、甲蟲等追蹤研究,此次將其黏貼在離穴後完成首次蛻皮的百步蛇幼蛇體表進行追蹤,發現幼蛇離穴後,並未立即長距離播遷,而是先躲藏在附近的岩縫、樹叢,再漸移至周邊次生林環境中活動,且以清晨及傍晚活動最為頻繁。

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過去任職臺北動物園期間,曾創下臺灣圈養百步蛇首次配對繁殖的正式紀錄,林華慶說,由於圈養環境難以維持適合蛇卵孵化的穩定溫濕度,必須將卵移置孵化箱,因此無法觀察到蛇卵孵化後期雌蛇的護卵行為,以及雌蛇在什麼時機離開卵窩或幼蛇,是否會有護幼行為等關鍵。因此,本次案例剛好補足長期以來百步蛇繁殖資料空白的後半段,完備了臺灣本土百步蛇的生殖生態資料。

林業保育署今日發布全球首筆百步蛇野外護卵、孵化紀錄。(記者李佩玲攝)

百步蛇母蛇洞內護卵。(野聲李昱拍攝提供)

百步蛇幼蛇以卵齒劃破卵殼探出頭來。(野聲李昱拍攝提供)

離巢後的小百步蛇在周邊棲地探索停留。(野聲李昱拍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