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筆百步蛇護卵、護幼完整紀錄 8月發表國際兩爬動物學大會

有「山神」之稱、在臺灣廣為人知的百步蛇,屬於「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也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登錄受脅物種,在臺每年記錄最多僅10餘筆,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11)日公布全球首次百步蛇野外產卵、護卵、孵化、護幼,到幼蛇離穴的完整影像紀錄,這次案例8月將在馬來西亞所舉辦全球規模最大、四年一度的第10屆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中發表。

百步蛇是臺灣原生蝮蛇科蛇類,全球分布華中、華南、臺灣及東南亞等地。去年7月20日因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暑期營隊師生看見一條百步蛇,環境教育教師惠璦玲一周後再度發現此蛇在涼亭下洞穴已孵出一窩蛇卵,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因此設置防護圍籬,並委請野聲環境生態公司架設監視攝影器材,完整記錄護卵、護幼的完整過程。並在自然科學博物館協助下,以諧波反射器追蹤幼蛇離穴後活動,追蹤天數最長達38天。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涼亭前發現百步蛇。(圖片提供、攝影/柯柏伸)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涼亭前發現百步蛇。(圖片提供、攝影/柯柏伸)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在岩縫中護卵的百步蛇。(圖片提供、攝影/野聲環境生態公司經理李昱)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在岩縫中護卵的百步蛇。(圖片提供、攝影/野聲環境生態公司經理李昱)

執行記錄的野聲公司經理李昱表示,蝮蛇科蛇類有護幼行為(parental care)廣為人知,但因母蛇孵卵時體質虛弱且容易被攻擊,有高度殞命風險,這次案例不僅是臺灣首次,也是全球首次記錄到百步蛇完整護卵、孵化、護幼到幼蛇離穴的完整過程。參與幼蛇野外追蹤的科博館兩爬館藏經理、助理研究員林展蔚表示,這次也是首度將諧波雷達標籤系統應用於蛇類追蹤上。

野聲公司以紅外線自動相機、縮時攝影機、密錄器、夜視鏡及HOBO溫度記錄器設備,歷經2個多月日夜拍攝,母蛇7月下旬產卵後,記錄到第32天幼蛇開始孵化,母蛇護幼一周後離穴,整窩20顆卵全數孵化,幼蛇在孵化後14天陸續離穴,以及幼蛇出洞即首次蜕皮、幼蛇爬上樹宛如樹棲蛇類行為等。

李昱指出,幼蛇孵化期大約1個月,多數時間母蛇待在卵上護卵,蛇卵孵化期間,母蛇離開卵上主要在每日11時至14時,推測母蛇離開洞穴可能與洞穴內溫度及環境溫度差距較大有關,因蛇卵孵化需要溫度比較穩定的環境,母蛇可能透過自身調節洞穴內溫度,但這尚須進一步研究。

幼蛇以卵齒劃破卵殼探出頭來。(圖片提供、攝影/野聲環境生態公司經理李昱)
幼蛇以卵齒劃破卵殼探出頭來。(圖片提供、攝影/野聲環境生態公司經理李昱)
百步蛇向來獨居,只有幼蛇時期才會相互蜷曲在一起。(圖片提供、攝影/野聲環境生態公司經理李昱)
百步蛇向來獨居,只有幼蛇時期才會相互蜷曲在一起。(圖片提供、攝影/野聲環境生態公司經理李昱)
研究人員為幼蛇貼上諧波反射器。(圖片提供、攝影/野聲環境生態公司經理李昱)
研究人員為幼蛇貼上諧波反射器。(圖片提供、攝影/野聲環境生態公司經理李昱)
蛇蜕皮後可將諧波反射器順利脫下。(圖片提供、攝影/野聲環境生態公司經理李昱)
蛇蜕皮後可將諧波反射器順利脫下。(圖片提供、攝影/野聲環境生態公司經理李昱)

因23年前,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時任臺北市立動物園蛇類研究人員,曾兩度主持圈養百步蛇配對繁殖,是國內首次正式紀錄。林華慶也分享經驗指出,百步蛇7月下旬產卵、8月下旬孵化的習性不因圈養而改變,但圈養紀錄記錄下百步蛇求偶交配的行為,野外紀錄則觀察到蛇卵孵化後母蛇及幼蛇的行為,圈養及野外繁殖這兩次紀錄可以互補。

百步蛇是臺灣六大毒蛇之一,因其身帶劇毒,國人常對其懷有過度恐懼。林展蔚澄清,人在抓流浪貓狗或老鼠時會被咬,蛇也一樣,除非去抓牠或踩到牠才可能被咬,否則被百步蛇咬傷機率很低。

林華慶也說,如同這次研究人員近距離觀察百步蛇,蛇會緊戒、但不會胡亂攻擊,這就是蛇的正常行為;根據統計,國人會被蛇咬主因是去捕捉或踩到牠,被咬傷族群又以農民為主,特別是果農被樹上青竹絲咬傷;「你只要看得到蛇,基本上不會被咬」,因此民眾進入山林,要避免不知道蛇在身邊的情況,例如夜間帶照明,穿鞋靴,不要將手腳探向視覺不及的洞穴或樹上等,臺灣醫院、重點地區衛生所都有百步蛇血清,不必過度恐懼。

離開洞穴後的小百步蛇甚至有爬上樹的。(圖片提供/科博館兩爬館藏經理、助理研究員林展蔚)
離開洞穴後的小百步蛇甚至有爬上樹的。(圖片提供/科博館兩爬館藏經理、助理研究員林展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