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起飆高溫 為什麼這個夏天這麼熱?

正當全台炎熱有如「烤蕃薯」之際,美國將近3分之1人口、約1.13億人這個週末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炎熱警告。歐洲太空總署也預告,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和波蘭下週將會熱浪來襲。

天氣這麼炎熱,而夏天才開始幾個禮拜而已。

除了美國和歐洲,北非、中東和亞洲也都不斷刷新高溫紀錄。

希臘雅典衛城14日因高溫關閉,遊客離開。美聯社
希臘雅典衛城14日因高溫關閉,遊客離開。美聯社

歐洲中期氣象預報中心指出,這個六月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六月。而時入七月,根據歐洲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全球連續三天創下最熱平均溫度紀錄。

在7月3日,地球平均溫度攝氏16.89度,而在7月4日,第一次突破17度,全球平均溫度是攝氏17.04度。而臨時數據顯示,7月5日,全球均溫達17.05度。

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氣候科學家表示,這些高溫符合氣象模型的預測,「對於全球高溫不應該太驚訝」,「這只是很清楚提醒我們長期以來知道的事,直到我們停止在大氣累積更多溫室氣體之前,會看到更多的極端氣候」。

伊拉克巴格達民眾13日游泳消暑。美聯社
伊拉克巴格達民眾13日游泳消暑。美聯社

英國廣播公司(BBC)一篇報導指出,當人類想著天氣有多熱時,會想到空氣的溫度,因為這是人類日常的體驗。

不過地球表面大部分的熱,並不是儲存在大氣裡,而是在海洋。今年春夏,海洋也屢創高溫紀錄。

海洋也在經歷熱浪

舉大西洋為例,目前正在經歷史上最熱的高溫紀錄。BBC指出,海洋熱浪在英國沿岸特別明顯,部分地區的海水溫度會比往年高出攝氏5度。

根據世界地圖顯示,2023年6月的平均海水溫度超出1991年至2020年的海水平均溫度。 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已經將這標示成第四級熱浪,加註提醒「極端」高溫。除了熱帶地區,這個等級的熱浪很少出現。

今年海水溫度也創新高,圖為加州1名女子13日衝浪。美聯社
今年海水溫度也創新高,圖為加州1名女子13日衝浪。美聯社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地球科學教授施密特(Daniela Schmidt)表示,之前從未聽過北美這個地區會有這樣異常的溫度」。與此同時,亞洲熱帶地區也正在發展聖嬰現象。

聖嬰是會重複出現的氣候型態,當溫暖的海水出現在南美洲海岸,擴散到全球海洋時,就會形成聖嬰現象。

當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在經歷熱浪時,四月和五月的全球海水溫度創下1850年以來最熱紀錄時,這也不令人驚訝了。

伊拉克巴格達民眾13日游泳消暑。美聯社
伊拉克巴格達民眾13日游泳消暑。美聯社

艾克斯特大學氣候變遷教授藍頓(Tim Lenton)表示,如果海水比平常溫暖,氣溫就會比較高。

他解釋,因為溫室氣體累積捕捉到的多餘的熱,已經導致海水表面變暖。這些多餘的熱容易向下循環進入更深的海洋,但是洋流的運動,就像聖嬰,又會把這些熱帶回海洋表面。

他說,「當這發生時,很多的熱會釋放到大氣中,導致氣溫升高」。

如果把這個特別熱的天氣當作異常,這當然比較容易,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所謂的氣候變遷意味著這種破紀錄的高溫將會是新的常態。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溫室氣體排放一年比一年增加,成長率已經稍微減緩,但是去年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仍然高達1%。

倫敦帝國學院葛拉漢氣候變遷研究所(Imperial College London's Granth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Change)氣候學家奧托(Friederike Otto)表示,全球溫度越高,熱浪的風險也越高,「這些熱浪不只更頻繁,也會比沒有氣候暖化時來得更熱、更持久」。

土耳其伊斯坦堡民眾13日揮扇消暑。美聯社
土耳其伊斯坦堡民眾13日揮扇消暑。美聯社

專家已經預測,發展中的聖嬰現象可能讓2023年成為世界最熱的一年。

專家擔心,這甚至可能一度突破攝氏1.5度的全球暖化的里程碑,而且這才剛開始而已。除非人們開始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氣溫就會持續升高。

英國氣象局本週表示,六月的高溫很可能是人為氣候變遷造成。這種高溫已經導致全球出現徹底的改變,在全球的生態圈造成不可逆的改變。

BBC指出,全球其實在一場競賽中。人類顯然加速邁向更熱也更混亂的氣候未來,但也有科技和工具減少碳排放。

問題在於,人類的速度是否能夠快,足以延緩這個氣候的毀滅趨勢,讓全球暖化的影響維持在可以控制的界線之內。

更多太報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南韓連日暴雨釀災!多人遭活埋
氣候變遷導致熱浪襲擊 歐美日無一倖免「高溫持續突破紀錄」
美國多州氣溫飆升至46°C 超過3成人口收到高溫警告
溫帶氣旋侵襲巴西南部 引發洪水影響逾80萬人
烏拉圭遇44年最嚴重乾旱 自來水混海水引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