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Exploring】終結恐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
編譯王光磊/綜合報導
眾所皆知,史前巨獸恐龍約從2.5億至2億年前的三疊紀開始,逐漸成為地球霸主,卻在6500萬年前的一次大滅絕自地球消失,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大型隕石墜落地球,氣候大變,導致恐龍滅絕。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柯林斯教授認為,這枚隕石墜落的位置、方向與角度,都正好能對當時生態系造成最大破壞。
位於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估計直徑達150至180公里,深度達20公里,是世界上第2大隕石坑。於1970年代被發現,並於2010年前後透過跨領域研究,大致確定這座隕石坑為導致恐龍滅絕的主因。
60度角撞地球 滅絕3/4物種
柯林斯在2020年透過電腦模擬計算認為,當年撞擊地球的隕石是從東北方,以大約60度角撞擊地面,正好造成墨西哥灣海底的大量硫化沉積物與海水蒸發,加上落地角度能將最多碎片拋到大氣層,這些物質在平流層混合後,大幅增加撞擊後的「核子寒冬」持續時間,導致當時地球包括恐龍在內,3/4的物種滅絕。
換言之,倘若當時隕石撞擊地點、方向或角度出現變化,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將不會那麼大,恐龍也許不會全面滅絕,哺乳類─尤其是人類,恐怕就沒有機會主宰世界。
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為全球第2大隕石坑。圖為美國太空總署評估其大小(如虛線)。(取自NASA網站)
科學家確定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滅絕恐龍元兇後,持續在當地鑽探,試圖解謎。圖為鑽探後的岩層採樣。(達志影像/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