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第一以「制度化」與「模組化」推動參與式預算 柯文哲:民主政治的培養及深耕過程

生活中心  /台北報導

臺北市長柯文哲今(17)日出席「2022臺北市參與式預算高中職推廣教育課程成果發表會」,頒發特優及優選獎狀並逐一參與得獎的提案,與每一個提案團隊交流,傾聽學生意見。他致詞時表示,「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是他的政治理念,在進入北市府後,就逐步實踐這個目標。現在,北市是全臺第一個以「制度化」與「模組化」方式,來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城市。

他接續談到,過去,個人或是社會上的社團代表要做事都欠缺預算支持,有參與式預算的制度後,大家可以提案,實踐自己的想法,這些都要感謝民政局建立制度的努力。把政治口號實踐成制度和政策,讓市民都可以提案參與,把政治落實在人民生活的每一天。

柯文哲說,任何成功的背後都有產官學的力量,所以後來也在各區帶進學術的力量。他表示,民主政治需要培養、深耕,更需要的是討論和過程,所以後來把參與式預算引進校園。他也肯定過程中所有相關局處、學校、社區的付出和推動。後來也發現,高中職這個階段的想法和創意真的是無可替代,是一個很大的成就。

他進一步說明,學生從學生時期就能關心學校、社區、社會議題,讓他們知道只要有想法就有可能改變和實現,這是很重要的民主培養過程。他相信這個制度和精神會繼續傳承下去,因為里長和高中職生都體會到,只要大家有共同的想法和提案,政府會找預算實現和支持落實。讓市府走到第一線和市民直接溝通討論怎麼做可以更有效率、符合民間實際需求,創造市府和民間的善意雙向往來。

會前市長接受媒體記者詢問,上任以來一直推動參與式預算,覺得這7年多來的成果如何?柯文哲表示,參與式預算是落實他的政治理念: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最早是透過民政系統讓里長提案,因為里長常常有很多想做但是沒辦法做的小建設,過去常常要拜託議員或是市府才能執行,但是有了參與式預算的機制,只要有人贊同他,得到足夠的票數,那些建議都可以實現。所以參與式預算是先從里長開始再慢慢開始推廣到社團(體育、身障社團等),最有效的是到高中職這個階段。

他接續說明,民主政治是要培養的,而不是只有投票,所以從高中職開始就變成一門課程,讓學生自己討論可以做什麼、深化民主。他回憶2019年香港區議會的議員來訪時,他們對這個議題是最感興趣的,因為這就是真正落實民主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他認為在高中職普遍後,不管誰當市長,這個制度一定可以延續下去,因為這是大家喜歡的政策,這就是更重要的民主教育。

黃珊珊副市長二度缺席雙城論壇?柯文哲說,我們有三位副市長,他的態度一向是誰的業務誰參加、報告,上海市好幾個副市長也不是全部參加。反正就是依法行政,誰的業務就誰出席,不需要一個會議大家都參加。

饒河街跟北投昨日都大停電,蔣萬安要中央地方不要互踢皮球,趕快解決變電廠的問題?柯文哲說,松湖變電所的部分,北市早已同意台電興蓋,後續要看台電自己的進度。他認同缺電是很實際的問題,真正會缺電、限電的是東區門戶計畫。他覺得講一大堆電網分布問題,不是電力不夠這些都沒有用,老百姓只在意有沒有電可以用,缺電這才是實際的問題。他直言,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問題在賴副總統時任行政院長時就說要解決了,但是5年過去現在還是五缺,沒有解決問題。

市長怎麼看高嘉瑜、范雲、林昶佐加入陳時中團隊備受批評?柯文哲笑說,選舉團隊就是一種組合,有時候是擺給別人看的或是叫進團隊讓人不要講話的,這都是策略。他認為現在才剛開始,可以看一個月選戰開打後,讓外界看陣容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倒是覺得,選舉不要用攻擊式的,大家可以冷靜思考誰來當臺北市長才是對臺北的發展比較好。我們常討論誰選得上,而不是說誰做會比較好,這還是整個民主政治要努力的地方。

怎麼看陳時中說心中有市民是好的父母官?柯文哲說,心中有市民這是基本條件,後面還有能力或體力,如果這些太差,就變成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樣就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