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普及喊假的? 台電智慧電表大卡關

撰文‧呂苡榕、唐筱恬

去年行政院拍板,要在今年九月完成二十萬戶低壓智慧電表的布建,但截至八月十五日,台電統計僅安裝了十五萬戶,距離目標仍有一段距離,似乎跳票在即。

智慧電表政策二○一○年開始推動後,良率過低、訊號無法傳輸、驗收時程延宕等問題便層出不窮,甚至還有廠商與台電出現合約糾紛。政策推展一路跌宕,其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通訊不良率高 未達台電要求

當年的宏大目標,迄今八年,已經安裝的二萬三千戶高壓用電大戶的智慧電表裡,有一萬多戶因功能有問題,被台電要求更換新表。結果,廠商不服,向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提起調解,目前雙方仍在談判中。

電價牽扯政治 推動不如預期

回顧過去幾年,智慧電表的推動之所以走得跌跌撞撞,大同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陳斌魁分析,「在美國,政府允許民營電力公司推動智慧電表達到一定績效時,可漲一%的電價。他們母數大,漲一%就差很多,所以電力公司有誘因去做。」反觀台灣,電價漲幅得考量政治因素,無法說漲就漲,少了電價誘因,台電在推動智慧電表上當然顯得被動。

去年,智慧電表推動方案捲土重來,雖然有政府支持,但智慧電表建置能否就此一帆風順,還有待時間驗證。

政策延宕 台電仍在苦思出路

曾任能源國家型計畫智慧電網召集人的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法正則擔心,雖然智慧電表成本已放入電價公式計算,「但電價調漲有『三%天花板』限制。」

的確,智慧電表作為整體能源轉型藍圖中最下層的基礎設施,少了這一塊拼圖,未來更細緻的時間電價規畫、一般用戶的需量反應將難以推動。

反應冷! 新版時間電價僅三萬家用戶申請

全球用電量節節高升,各國都面臨尖峰時間「電不夠用」的挑戰,行政院前院長林全、現任行政院院長賴清德力推布建「智慧電表」,預計今年將安裝達二十萬戶,並訂定要在二○二四年,達到全台三百萬戶的目標。

但政策上路兩年來,據台電資料顯示,全台一千四百萬用電戶,只有三萬二千戶使用,連一成都不到,反應相當冷清。

價差誘因不足 還得綁約一年

時間電價的離峰、尖峰電價,對照大部分民眾所使用的累進電價,每戶每月用電五○○度以下,夏季一度電最高為三.五二元,價格相差不大,實在缺乏使用時間電價的誘因。

台電業務處組長邱玉典表示,時間電價政策主要是鎖定大用戶,希望藉此誘導住戶改變用電行為,達到移轉尖峰用電的效果;而七百度以下用電戶,基於照顧民生為由,仍然維持原本的電價方案。

不過,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法正預估,未來石化燃料費用上升、綠電逐漸併網,電價勢必會再上漲。屆時,民眾參與時間電價的誘因會更大。

電價細緻化 推用戶群代表制

「時間電價的用意在於,反映不同時間的電價成本。」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五所所長楊豐碩則表示,美國有些州採行即時電價政策,由民間電力公司把電拆成每小時或每半小時售電,區分出不同時間的用電成本。而在歐洲、日本、韓國都推用戶群代表制度(Aggregator),集合小型用戶一起加入需量競價。

政府視智慧電表為引導節電的工具,但智慧電表終究只是硬體設備,配套措施的時間電價必須更有誘因,才能引導大量民眾加入,不然也只是白忙一場。